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2|回复: 0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之恋? 专家披露秘史细节(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19: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友炒热《太后与我》 提名王家卫、李安、张艺谋等将其搬上银幕
   是真是假?慈禧的这段浪漫史

  熟悉清史的人,对巴恪思(又译为白克豪斯)不会感到陌生,他1910年出版的《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慈禧的传记。在今天看来,它的真实性令人匪夷所思。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慈禧如此了解?书中大量秘闻,他是如何得知的?
  今年初,巴恪思去世前一年(1943年)完成的回忆录手稿《太后与我》中文版正式出版,内容更是令人惊悚:不仅披露了他与慈禧间的爱情,且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对于这本惊世之作,学界一片缄默,而网友反响却异常火爆。在网络论坛等平台上,网友讨论热烈,认为应将该书搬上银幕,并就影片的男女主角、导演人选进行了投票,在导演榜上,王家卫、李安、张艺谋列在前三位,而克里斯蒂安·贝尔和王菲,则成为演员榜中的翘楚。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该书内容真实,堪称是一部大片的绝好题材,在错过了《末代皇帝》等题材之后,华语影片不应再错过这个机会。
  然而,巴恪思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慈禧真的和一位老外有过不伦之情?为此,《北京晨报》特邀晚清史专家贾英华先生为读者作深入解读,他先后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身边300多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收藏了巴恪思近百年前出版的英文原著各种版本。他认为,该书“细节”虽有颇多虚构、夸大之处,但具体到慈禧与巴恪思之恋,并非没有可能。

    巴恪思其人

  关于巴恪思,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慈禧外传》(原名《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根据我收藏的英文版原书翻译的。此书当年在伦敦,18个月内再版了8次,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巴恪思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据说长期患有精神抑郁症,他精通汉语等多种语言,1898年初,当他25岁时,为逃避债务和同性恋困惑,从牛津大学辍学,只身到中国闯荡。在北京期间,他认识了《泰晤士报》驻沪记者濮兰德,濮兰德曾帮助过康有为,也许正是通过濮兰德,巴恪思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
  从《慈禧外传》看,首先,他对宫中的情况了解不少,其次,他认识清末一些高层人物。
  在他的著作中,也有“露怯”的地方,比如他对王府内的规矩、礼仪就搞不太明白,但毫无疑问,他肯定进过宫廷,而且对里面的情况很熟悉。
  巴恪思曾向牛津大学捐献数万卷中文古籍以及一些手稿,希望谋求一个教授头衔,却始终未能如愿,晚年他长期居住在北京郊区,直到逝世。

  《慈禧外传》颇多惊人之笔

  只要读过《慈禧外传》,就能看出,巴恪思对晚清宫廷的情况异常熟悉。
  首先,它出版于1910年,当时慈禧刚去世,可见本书此前已开始写作,与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第二,书中一些晚清历史照片绝不是普通人能拿到的,比如有李莲英借条的复印件。第三,书中谈到了宫中的一些内幕,当时外界根本不知道,几十年后才被证实。
  可以举几个例子:
  第一,光绪对袁世凯的态度,书中明确说是非常痛恨,直到上世纪60年代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出版,大家才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第二,光绪死前,南方名医陈莲舫曾到京为其诊治,这属天字号机密,陈莲舫并非社会名流,一般人根本就不认识他,他的结论是光绪初期的病情不重,民国初年,他出版了相关医案,发行量很小(我收藏了其原版书),今天学者深知这件事的都不算多,可巴恪思却记录了下来。
  第三,载澍娶慈禧太后侄女为妻,这件事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人确切知道的都不多,巴恪思竟然知道,这个说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曾孙那根正先生的认同。
  第四,美国画家卡尔小姐进宫给慈禧画像,这件事巴恪思也知道。
  第五,荣禄死于哪年、死前留下了遗折,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时的野史、笔记小说一到细节,要么回避,要么编造,巴恪思则与众不同。
  巴恪思男爵
  1873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后就读牛津大学。1898年来到北京,很快成为《泰晤士报》以及英国外交部的翻译。1903年,成为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1年后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1944年1月在北京辞世。
   贾英华:现在拍不好《太后与我》
  贾英华  北京人,作家、学者,晚清历史专家。代表作品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弟溥杰传》《末代太监孙耀庭传》等“末代皇帝系列”和“末代皇族系列”。
    慈禧并非老古板
  清朝家法甚严,执政者一举一动都有起居注,有病不上朝,要由太医院诊治,从理论上说,巴恪思没有单独接触慈禧的机会。
  然而,慈禧与其他当权者不同,她长期驻跸颐和园,那里比皇宫环境要宽松,相关记载非常简略,从记载看,她的作息并无十分严格的规定。此外,她是个铁腕人物,对朝政有绝对的控制力,应该说,她具备和巴恪思往来的条件。
  慈禧一般是通过批奏与各级官员沟通,要见面时,也往往是提前通知,官员赶到颐和园附近住下,第二天才能拜见,今天颐和园周围有很多老宅院,多是当年高官们的落脚之所。在《太后与我》中,巴恪思称第一次见慈禧太后,恰恰就是在颐和园。
  慈禧痛恨洋人,那是因为洋人支持光绪,逼她让位,从记载看,慈禧没反对过哪个具体的洋人,庚子之乱后,她还刻意与西方拉近关系,多次宴请各国公使夫人,甚至请驻法公使裕庚的两个女儿德龄和容龄担任她的女官。总之,慈禧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古板。
 
   巴恪思怎样看慈禧
  在《慈禧外传》中,巴恪思对慈禧个性有非常准确的描摹,认为她具有两面性,基本性格非常坚硬,但对家人、亲信又很阴柔,所以能笼络住那么多人,她实际执政47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
  慈禧60大寿时,出资让日本人印刷了她和光绪的照片,她的是彩照,光绪的是黑白,这是赏赐给亲近大臣的回礼。为什么这么干?因为许多大员没怎么见过慈禧和光绪,不知道长什么样。在这样的氛围中,巴恪思居然能准确说出慈禧的性格,绝不是件简单事。
  对于光绪和慈禧的死,巴恪思直书是袁世凯暗杀,这在今天还没有定论,但慈禧太后的曾孙那根正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他手中有一张照片,是别人托付隆裕太后,转交给那根正的爷爷带给李莲英的,可照片还没送出去,李莲英就已经死了。这说明,李莲英很可能不是死于宣统3年,而是光绪、慈禧死后不久。
  据有关史料分析,光绪和慈禧被害,李莲英嫌疑最大,而李莲英又很快被灭口,巴恪思指出了幕后的袁世凯,这说明,他对宫廷内情有不同寻常的了解。

  慈禧有非常女人的一面

  以往人们看到的慈禧,多是政治上的慈禧,而非生活上的慈禧。但事实上,慈禧也有非常女人的一面。
  比如,她很爱美容,采取了各种方法,她特别喜欢打扮,四五十岁时,慈禧就谢顶了,中间的头发几乎掉没了,这不被常人所知,所以特别珍惜自己的头发。慈禧的权力欲非常强,一般来说,这样的人猎奇心也比较重。
  对于巴恪思,清宫太监、宫女均无记载,这有几种可能,一方面是他们受过专业训练,守口如瓶,另一方面,溥仪1924年才离开故宫,此前随便说话依然犯忌,此后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公开。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巴恪思与慈禧间的来往非常隐秘,瞒过了众人耳目,比如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和容龄写了7本书,却没有提及巴恪思。
  在历史研究中,像这样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并不罕见,毕竟,内部的人涉及利害冲突,不便说实话,而外部的人没有这样的压力,更容易说出真相。
 
   《太后与我》不乏真实之处
  《太后与我》我只是草草地看了一遍,有些情节有所夸大,甚至是纯粹的色情文学描写,但依然能看出,巴恪思确实进过宫廷,他和慈禧存在着交往过的可能。
  可以举出几个例子:
  第一,晚清高层同性恋普遍程度令人惊讶,巴恪思这方面的记录比较真实。我在采访皇后婉容胞弟郭布罗·润麒时,他也谈到了这一点,在我即将出版的《末代国舅润麒》中,将记述润麒对这一现象的解析。
  第二,慈禧与白云观的密切关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清代尊喇嘛黄教为国教,但慈禧尊崇道教,因她母亲去世时,是请白云观住持做的法事,末代太监孙耀庭也挂名在白云观,是龙门道教第18代传人,李莲英每周都造访白云观,这样隐秘的事实,巴恪思居然写在书中。
  第三,珍妃之死,说法众多,本书中记述大体靠谱,与民国时出版的《故宫周刊》中当事老太监的回忆,在细节方面能对上。远比前些年的戏曲《珍妃泪》等,说珍妃反抗慈禧而投井壮烈身亡,要真实得多。
  第四,由慈禧太后亲自指婚,把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这件事的细节当代学者也未必全知道。此外荣禄住在哪儿,后人只知他后来曾住交道口菊儿胡同,其实最早是居住在东厂胡同,这是外人罕知的,本书记录无误,这种事在当时是绝密。我在即将出版的《末代皇姑韫龢》中,将以第一手史料证实。
  第五,本书223页,慈禧74岁大寿时,达赖喇嘛进京祝寿,这件事当时没披露,本书却记载了。
  第六,本书237页,明确指出光绪是被害死亡,近年来,这才基本得到确认,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多年来,主流学术界都认为光绪是正常死亡。至于巴恪思还能披露慈禧亦系被害身亡,更是难得的接近史实的记述。
   期待李莲英日记
  这么多的细节,巴恪思都能准确地说出来,靠胡乱编造,基本不可能。此外,他记载去颐和园路上的状况,也与当时环境能对上,这也说明了一定问题。
  本书最让我关注的,是提到他接触过《李莲英日记》,据说有15万字,记录到光绪、慈禧死后。不知道这个日记是否存在,收藏在哪里,如果能找到,将是我们解开许多晚清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我非常期待它的面世,它远比巴恪思的书更有价值。
  本书在翻译上似乎存在舛误,譬如译者似乎不太了解清末同性恋具体的行为方式,有的地方显得过于离奇。当然,不能苛责译者,在当时,这是一套异常复杂的“学问”,普通人对此不了解,也是正常的。
   为《末代皇帝》提过两个意见
  将晚清历史搬上银幕,这我是同意的,但应尽可能真实。当年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它在细节上有失实的地方,但它真实地反映了人性。
  拍摄这部电影时,因为我是《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作者,李文达先生、溥杰先生同时推荐我参与到顾问小组中,但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承担,但提过两个意见。
  一是溥仪在火车站割脉自杀,历史上没这回事,是溥杰曾经一度想自杀,但李文达说,电影要求3-3.5分钟必须有一个高潮,删了这个场景,就不好看了。
  二是最初剧本中有溥仪在紫禁城里挖地道,打算跑出去,这不可能,润麒先生说,宫外面是护城河,有特殊处理,是所谓“金帮铁底”,根本挖不过去。这个细节似乎后来删掉了。

  不赞成拍《太后与我》

  我不太赞成将《太后与我》搬上银幕,不仅在于慈禧是个争议人物,限制比较多,此外一些史实还没搞清,现在拍是拍不好的。
  相比之下,我倒一直希望把溥杰先生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他和日本皇族嵯峨浩之间的爱情充满传奇,周恩来总理曾说,王宝钏等了薛平贵18年,浩也等了溥杰16年。陈凯歌、张艺谋都曾表示过兴趣,大家讨论过不止一次,刘恒还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因种种原因,10年过去了,依然没能实施,是个遗憾。
  溥杰先生这个题材好把握一点,《太后与我》要难得多。我们目前的文学很多是儿童文学,上来先分是好人还是坏人,与其这样,不如先破除一些禁忌再来拍。
  总之,从内容上分析,《太后与我》中的细节颇有虚构、夸大的成分,在涉及清末的礼仪、规矩等方面,作者知之不多,但他显然非常熟悉晚清宫廷内部的情况,是否与慈禧发生过关系,只能说并非没有可能,该书留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供后人辨析。

   网友推荐导演人选

  王家卫:以台词见长,适合本书,据称王对本书极为喜爱,购买了很多,将之送给身边的朋友。
  李安:国际化制作,善于表现情欲。
  张艺谋:画面震撼,善于拍摄爱情题材。
  关锦鹏:风格细腻,有许多同性恋题材的成功之作。
  王晶:娱乐化强,善于把握市场。

    网友推荐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贝尔:成名作《蝙蝠侠》,在气质上接近巴恪思的英伦范儿爵士风度。
  连姆·麦肯泰尔:成名作《斯巴达克斯:复仇》,英气逼人,展现的是健壮版的巴恪思。
  布拉德·皮特:成名作《秋日传奇》,有着清澈蓝眼睛与迷人微笑,与巴恪思最为灵魂相通。
  吉姆·帕森斯:大名鼎鼎的“谢耳朵”,巴恪思精通12种语言,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天才,两者都是知识狂人。
  伊恩·萨默海尔德:成名作《吸血鬼日记》,气质高贵,有贵族风范。
 
   网友推荐女主角
  王菲:得到王家卫的高度评价,最具国际风范,但身高太高,不好找搭档。
  张曼玉:气质、形象最接近,但古装造型略显单薄。
  巩俐:古装造型霸气感十足,演过清宫戏。
  刘晓庆:至少演过四部慈禧戏,年龄也合适。
  戴春荣: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塑造了一位面目慈爱内心邪恶的皇后,与慈禧的公众形象匹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