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34|回复: 9

博平名人一览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7 0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孙瑜,字叔礼,博平人。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贾昌朝荐为崇文检讨、同知礼院、开封府判官。
  使契丹,适西讨捷书至,馆伴要入贺,啖以厚饷,瑜辞以奉使有指,不肯贺。加秘阁校理、两浙转运使。入辞,仁宗访其家世,谓曰:“卿孙奭子邪?奭,大儒也,久以道辅朕。”因面赐金紫。
  先是,郡县仓庾以斗斛大小为奸,瑜奏均其制,黜吏之亡状者,民大喜。有言其变新器非便,下迁知曹州。寻有言瑜所作量法均一诚便者,乃还其元资,徙知蔡州,毁吴元济像,以其祠事裴度。大水缘城隙入,瑜使囊沙数千捍其冲,城得弗坏。更相、兖、潍、单四州,累官工部侍郎,卒,年七十九。
  始,奭之亡,朝廷录其子孙,时瑜之子为诸孙长,瑜曰:“吾忍因父丧而官吾子乎?”以兄之孤上之。瑜天资整敏,齐家以严称。善与人交,一受知终身不易。所荐士有过,或教使自言,曰:“已知之而复挤之。吾不为也。”
  论曰:“宋至神宗,承平百余年,风行政成,士皆守官称职,虽上之化,亦下之气习使然也。当时仕于朝廷,出守方岳,持节一道,专对四方者,各有其人,其政迹且多可纪,自颛至瑜是已。颛能折夏人,屈元昊使者;参击贪除害,乃心边事;申锡除凶党,诋权幸;求黥黠吏,禁盗铸;卞以身活人;瑰不贡羡财;景宪因母死而发白;孙瑜不忍以父丧而得官:此其行尤昭昭者欤。
2、乌竹芳,字筠林,博平县(今属山东省茌平县)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历任寿宁、沼安、安溪等县县令,勤于政事,不辞劳瘁,审理狱案,公平决断,民众久冤得伸,备受赞扬。道光五年(1825)六月,署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盗通判(噶玛兰厅),十年(1830)六月,署粮捕海防(澎湖厅),后升任知府。
3、房守仁,字德麟,元末明初山东东昌府博平人(今山东茌平西)。  
元李继本所作《房氏家传》对其有记载: “岁壬辰,安次李延兴为雄邑所致,亲夏楚事,而宾友凋落,恒抑郁无谁语。是岁嘉平,封上王好谦氏来为是邑之幕长,一见如平生欢。幕长学行醇正,而言论详实,人有寸善,极称道不置,否则掩覆百至,非如浅浅之为大夫者,一不合,訾议横生,不可贷也。间语其友房德麟之贤,且曰:‘房氏繇上世来,虽隐德弗耀,而善之积也甚远,历金而宋而元,俱占籍东昌之博平。高祖忠,配翟氏。曾祖、祖皆逸其讳,曾祖妣胡氏,曾从祖信,仕元为前卫百夫长。祖妣李氏,早失所天,守节不渝以终。父燠,字士明,幼孤,知自树立,竞以孝行闻乡间,年七袠卒。配高氏,继李氏。四子:长守信,字德诚;次早世;次守义,字德宜;高氏出也。次守仁,即德麟,李出也。德麟天禀毅沉,见谊必为,非其谊,虽压以贲育之勇,弗夺也。弱龄刻苦嗜学,闻明师良友,锐意往从,囊书担笈,不以川陆之阴为辞,不以寒暑夜昼之变而作辍也。洎壮,从公(尔束)张先生学,继从维斋楚先生滴水穿石,研深烛微,大肆其力,粹如也。丧二亲,绝口水浆者数昕夕。虽服除,不近荤酒,而哭泣哀恸三年如一日,人以为难。后东昌路儒荐,从事吏牍,凡两稔,继迁东平路吏,又四稔,俱以干洁最一时。路尹张孝则,良二千石也,雅爱重之,尝荐之宪府,不果用。丁酉秋,两河始兵,县父老鸠民为丁,捍御闾井,推守仁为万夫长,变善其职。戊戌春,暴兵(虫胃)起,糜烂济兖州郡,乃与乡之老稚走河间。先是,连岁饥馁,而疫气大作,人多逃死。妻张洎三男皆物故,惟少子纲在,才八岁耳,乃襁负之而北。时枢密副使答兰领兵镇古北口,与语,奇之,辟充掾史。德麟强起领簿书,为禄仕也。明年,山东监察御史牒荐补宪吏。居五月,迁辽宪。又明年,以老病辞归。再配李氏。纲年二十,娶张氏,其孙又新生三年,戊申乱,相失于戎马间。癸丑,始物色而得之。年十七,聚赵氏。洪武初,德麟仍籍博平,因之教授乡里。未几,邑长礼聘为文学掾,让不获已于是横经泮度,再易天星。癸亥春,以目眚在告,得展丘墓,葺旧庐,课耕织,暇则以《诗》、《书》教子孙。矧其性夙好山水,去邑三里许,则其菟裘也。其先,墓旧有老柏数十丈,高轶云表,钜可汗牛马,充栋梁。至乱作,悉戕于薪(木酉火)。徵诸一木之微,而累叶之承藉,可概见也。墓前后腴田二百亩,非歉岁可以无饥。草屋八九间,隐见林霏杳霭中,而士类之过从者,歆其气谊,辄恋嫪不忍去。非庆吊,岁时不一至城市,至则未尽晷而归。归则扶筇吟啸,而萧远旷逸,超然有出尘之趣。或曰:‘昔之隐者若戴逵、龟蒙、林和靖。皆清介自守,不龌龌于世混浊。房德麟岂其人耶?’延兴往年两过东昌,未闻语及房氏者。今长史能历历口其详,且谓延兴曰:‘子名能古文,幸而传其实以示后人,庶其不与物物澌尽也。’君子曰:‘好谦可谓乐道人之善矣!’故书。好谦与德麟同里,兵后始家封丘云。论曰:‘房自鼻祖植德,其后培根而食实者,绵数世弗殄绝。虽中土数十年金革战争,民死相藉,大姓之家,唯无遗类,而房氏由子而孙而云仍,皆能得完万死中,则其鬼血食而不馁矣。世德之报,其至此哉!’”(李继本,元至正年(1357年)进士,以师道尊于北方。明洪武23年(1392年)曾游历南京。

4、 崔汉衡(?~795) 唐代大臣。山东省博平人。始为沂州费县令,滑州节度使令狐章奏署为掌书记,累迁殿中侍御史。代宗大历六年(771),拜检校礼部员外郎,充和吐蕃副使;使还,迁右司郎中,改万年令。德宗建中二年(781)三月,拜殿中少监、兼御史大夫,充和蕃使。十二月,至吐蕃,吐蕃赞普(王)以唐臣礼谒见;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之西唐蕃当以贺兰山为界,请汉衡请示朝廷。汉衡遣判官与吐蕃使者入奏,德宗准其请。建中三年九月,自吐蕃归,赞普遣其臣区颊赞随入朝,汉衡进鸿胪卿。建中四年,吐蕃朝贡,朝廷加汉衡检校工部尚书,复使吐蕃。此年九月,泾源兵在京哗变,立朱泚为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吐蕃于次年遣将帅助唐将浑瑊败朱泚兵于武功,汉衡因功转检校兵部尚书,兼秘书监,西京留守。不久,真拜兵部尚书,为东都、淄青、魏博赈给宣慰使。贞元元年(785),为幽州宣慰使。所至皆称职。贞元三年,朝廷以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与吐蕃会盟于平凉(今甘肃固原),吐蕃背约,设伏兵擒杀唐官与兵卒,浑瑊仅以身免,汉衡则被擒。汉衡被解至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吐蕃大相(宰相)尚结赞因其常使吐蕃,将其放还。贞元四年,加检校吏部尚书,出为晋慈隰观察使,又加都防御使。贞元十一年卒,赠尚书左仆射。
5、尹承东,西班牙文翻译家。1939年生于山东省茌平县博平镇。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1984年——1986年在南美歌伦比亚卡罗·伊·奎尔沃高级语言研究院和安第斯大学深造,研究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文学。青年时代曾从事文学创作,发表过短篇小说和诗歌。现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副秘书长兼文献翻译部主任,亚洲西班牙语文化学者协会理事,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校审和翻译西班牙及拉美长短篇小说10余部,并写有外国文学评论多篇,是我国较有成就的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传播者。主要译著有《三角帽》、《君走我不留》、《抒情诗与传说》等。

6、王希永 男,汉族,1914年10月出生,原名王化冉,山东省博平县城(今属茌平县博平镇)人。1927年入小学读书,1930年考取山东省立聊城第三师范,翌年毕业。1935年考入山东省高级侦探队学习,1936年结业任国民党堂邑县政府教育局职员。1937年10月由徐运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与谢鑫鹤等建立中共博平县委,任书记。1938年5月在城内办民众动员训练班。1938年11月在聊城,博平,茌平、堂邑地区,组建聊(城)博(平)茌(平)堂(邑)抗日武装工作队,并任队长,1939年春率队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先遣纵队第5大队,任大队政治教导员。1940年6月先遣纵队、筑先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8旅,同时划归冀南军区领导,任该旅24团3营政治教导员。1941年秋新8旅兼冀南第三军分区机关,任第三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1942年7月任7旅兼第六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长。1943年冬为纪念肖永智烈士,在馆陶、冠县结合部地区组建永智县,旋任中共永智县委书记。1945年5月调任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后为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24团政治委员。1947年南下,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任第10纵队29旅85团政治委员。1948年7月任桐柏军区85团政治委员,1948年7月至9月兼任南漳县县长。后任桐柏军区第四军分区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襄樊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襄樊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襄樊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53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军125师副政治委员,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1960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军政治部副主任。1963年11月至1966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66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1968年2月“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监狱。1968年2月至1979年进行劳动改造。1981年离职休养,1982年8月提为正军级。1989年4月2日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7、陶东岱(1910年9月-- )博平县陶桥村(今属茌平县)人。聊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 曾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博平二区区委书记、中共博平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9月,任中共博平县委书记。1940年12月,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任鲁西区党委运东地委组织科科长。1943年2月,任中共清博县委组织部部长。同年7月,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1944年春,任中共筑先县委书记。1945年8月,入中共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因日寇投降,党校停办,仍回筑先县。1946年,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党校学习。翌年9月,学习结束后,任冀鲁豫六地委委员、专署副专员。1948年4月,任专员。1949年2月,任代理地委书记。同年6月,任地委副书记、专员,并主持地委、专署工作,为鲁西、冀鲁豫、运东地区的抗日、解放和生产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9年8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1950年后,历任平原省政府监委会副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林业部造林司副司长、林业部中央林业研究所副所长及党支部书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林业部外事司司长、中国农林科学院副院长。

8、胡泮生(1917-2001)原名胡湘芹,1917年出生,山东省茌平县高胡村人。1935年在济南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自卫队,任分队长。后任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五大队副大队长,八路军115师华山工作团大队长、茌平县委委员,鲁西军区远东大队政委、第四军分区民运统战股股长,冀鲁豫一分区东阿大队副政委,一分区六团、二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鲁豫一分区第十一团团长、政委,齐禹县委副书记,二野17军51师153团政委。
建国后,先后任贵州省安顺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地方工业局副局长,中央地方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兼部机关党委书记,中央轻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昆明工学院、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云南省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在中共天津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委员。
9、杨少彝(1913—1974) 别名全祺、绍羲。原博平县杨官屯村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 1930年7月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转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其间受平湖派琵琶艺术家朱衍青的嫡传,造诣颇深。1932年毕业后,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济南、北平筹办“大同国乐会”和“中国国乐会”。1934年到济南省立剧院任教。1935年8月,返回北平教授国乐,研究乐器制造。“七七”事变后回原籍,在博平县政府教育科任职。
  1950年12月任平原省大众曲艺社副社长,后到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和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政治部文工团乐队工作。 1954年2月将《关于整理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建议和具体计划》 一文呈送文化部,得到领导重视。1958年3月调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60年改为西安音乐学院)任琵琶教员。1962年在全国琵琶教材会议上,对其整理的13套平湖派琵琶曲做了介绍并演奏,从而闻名全国。同年晋升为西安音乐学院民族乐器系副教授。1974年11月病故。
10、贾谅(1387-1439年),字子信,祖籍博平县人。明初定居峄山北山区的拷栳崮山脚下,即今北庄镇的西庄村。他的祖父贾志刚、父亲贾旺均系勤劳乡民,家境较为殷实。  
贾谅贾谅自幼聪慧,少年入馆刻苦读书,成绩极佳。明永乐九年(1411年),年仅20岁的他中府试秀才后,又中乡举魁首。
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文采出众,"由乡举入太学,选侍皇太孙"因侍读有功,被永乐帝擢升为刑部给事中。
宣德四年(1429)贾谅向皇帝上疏揭发清军侍郎金庠受贿,经查属实,金遂被罢官,郎中胡珏、萧翔等11人,御史方鼎3人,以不称职被弹劾,宣德帝怀疑有假。命贾谅密查,得真凭实据,胡珏等一一被贬革。阳武侯薛禄绯谤圣上,结党营私,朝野无人敢言。贾谅官职虽小但不畏权势,冒丢官罢职,下牢入狱之危险,毅然揭发薛的所作所为,宣德帝对他越发器重,"寻拜都察院右都副御史"。
贾谅在任右都副御史期间敢于直言,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刚直不阿,受到廷臣交口称誉,在当时与顾佐、邵等大臣齐名。后转拜为兵部尚书(俗称大司马),总揽一国军政。(明代军令由五军都督府掌握,兵部只管武官任选等军政)。
宣德八年(1433年),江淮群盗四起,劫杀外国使者,地方官府无力剿捕,求援奏章纷纷飞报北京,皇帝急命贾谅派兵选将速去征剿。贾谅督军日夜兼程赴战略要地徐州,他运筹帷幄,以计捕获盗酋,江淮匪患被一一平息。由此又受到皇帝嘉奖。
不久江淮豪民作乱,贾谅统兵平定,尚未还朝,四川匪寇又映及成都,蜀地狼烟四起。镇川总督无力抵抗,只有凭险固守城池,求援奏章纷纷飞到北京。
宣德帝在忧心如焚之际想起贾谅,急命御史载厚礼去江淮犒赏三军将士,赠给贾谅朝服玉带,并降旨在贾谅的家乡重修司马府,同时,催令贾谅火速统兵入川平乱。贾谅接旨不敢懈怠,日夜兼程赶赴巴蜀,冒严寒,顶酷暑,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历尽大小战役几百次,频频奏捷,川境转危为安,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三军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敬贾谅如若上天。
贾谅正准备班师还朝之际,湖南湘潭又乱,时逢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京不惜贾谅鞍马劳苦,急令贾谅调军镇压湖湘叛乱。征尘未洗,战袍未解的贾谅及三军将士又匆促挥戈东征。湖湘之战,贾谅每战必前,经年许,"锄强平暴,楚人颂之"。
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江北河南洪水泛滥,贾谅奉旨协同工部待郎郑辰前往灾区赈济,他清政廉明克已职守,颇得灾区人民的称颂。赈济灾民刚刚结束,芒砀山一带盗患又起,劫掠百姓,为害地方,贾谅奉命征剿,旗开得胜捕获甚众。
贾谅率军出征七年,转战万里,大小战役千余次,历尽鞍马之劳,积劳成疾,正统四年(1439)在返京途经德州时卒于客邸,时年52岁。"朝廷惜之,赐祭葬如例"并祀于乡贤祠。《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内行克修,当官有丰采"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16: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茌平县志记载,晋文公重耳登基前,曾在茌平县博陵(今茌平县博平镇)避难躲身,建筑“望乡台”,西望故国,号“晋台”。
重耳日日登上“望乡台”遥望故乡,思乡思亲之苦仍不能解脱,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因重耳为人善良,众乡亲便把收获的博陵大枣赠与重耳品尝,没想到食后胃口大开。仆人还在面食和粥中掺入博陵大枣,使之香甜可口,重耳的身体也日渐好转,精力旺盛,思路敏捷。
回国后,重耳做了国王,封号“晋文公”。虽然王宫的膳食尽是山珍海味,但重耳却始终忘不了博陵大枣的香甜,并向大臣推荐“此为救命枣”。“日食博陵枣,终生不见老”,从此以后,老人、病人、妇女坐月子必食该枣,博陵大枣在皇宫、在民间均流传开了。从此,博陵大枣每年要进贡朝廷。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16: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 奭(962~1033)北宋经学家、教育家。字宗古。今博平人。他自幼读经书,笃学成才,九经及第,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真宗时,为诸王侍读,累官至龙图阁侍制。仁宗即位,他以名儒被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卒于家。他以经学成名,一生坚守儒家之道。宋真宗大搞迷信,宣扬“天书”,群臣阿附,唯孙奭直言:“我只听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对真宗的到处拜山祀神,他也是每每切谏。他给仁宗讲课时,“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时,总是“反覆规讽”。他的经学著述甚多,其代表作是《经典微言》50卷,这是他从《五经》蒐集的“切于治道”的精华。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4: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名人吗?
发表于 2016-4-24 1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绝对要支持下!!~~












北京外籍模特公司
发表于 2016-6-5 04: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的天气像小孩,时阴时晴,时好时坏。我倒是觉得越是这样的天气越有个性,随心所欲。晴天有阳光美,阴天有忧伤的美,下雨天的美---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而在台风来临时还和同学们一起快乐学习,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这一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哪怕须长发白,想起也会由心微笑。


       



       


            经过2016年翻糖改革以来,无论在教学方法、内容、外观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升。而大家对翻糖认识也越来越深,了解的都知道,翻糖的发展是必然性的。它代表着技术层次,代表着潮流、代表烘焙行业更高的档次。


       



       


            翻糖外观美艳,内部口感好,是大家对翻糖追求。翻糖的过程就是一个工艺。从手法开始,到制作关键,最后完成作品。称之为翻糖“三步曲”。


       


            大家不必担心没有艺术细胞,兴趣比艺术细胞重要的多。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出惊人的作品,它一定是经过后天培养与磨练才能完成的。就好像艺术家,也是学习-练习-反复琢磨-从中找出改进点。千百次的锤炼,才能完成一幅有价值的名画。


       



       


        林老师微信:lky952536478


        报名热线:0755-36538522 25803053


        新学校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布心工业区2栋3楼(预计2016年6月28乔迁)


        关注刘科元烘焙学院公众号:lkyysxddg


        更多免费文章等您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