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9|回复: 0

留守女童带弟上学,仅仅感动是不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06: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21日,一张《弟弟要睡了》的照片,在微博上一小时内被上千网友转发,许多人称感动得想哭,还有人试图对口资助女童。随后,记者联系到摄影师卢七星。他称这组照片实际上是7月29日他在湖南凤凰县山江镇好友小学课堂上拍到的,因为小弟弟闹困,正在听课的姐姐急忙抱起他。卢七星称,女童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爷爷奶奶要干农活,所以这个女童才带着弟弟上课的,因营养跟不上,所以小男孩的头看起来比较大。另据负责当地支教联络的吴建辉老师说,女童读的是二年级,像她这样的状况在山江镇这座苗寨十分普遍,目前正在为当地孩子联系免费午餐的事情。
         

       122188418_121n.jpg (69.83 KB)
2011-10-25 02:06


    其实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近一些年来一直是一个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与其说这是这些所谓留守儿童的父母为求生存而忽略子女的亲情关爱,倒不如说这更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特殊大背景下普遍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湖南等南方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普遍存在的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构成的所谓空巢农村,不仅仅出现了整个农村出工出力老龄化现象,而且众多的由老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处于一种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传统启蒙教育、甚至缺乏安全保障的畸形生存状态;可以想象那些留守农村的幼小的孩子们,其实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渴望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绝对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但事实告诉我们,在广大的农村,这种普遍存在的空巢家庭和空巢农村以及众多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是令人堪忧的,甚至这种由生存大环境形成的不正常现象已经演绎成了必须引起重视的严峻社会问题。
    所以一幅看似普通的留守女童带弟上学的照片,竟然引起整个社会的巨大共鸣,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处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深思,这些本来应该在父母身边耍娇、本身应该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孩子们,却从小开始品尝孤独生活甚至还要从小带着弟妹上学的尴尬场面,难道这应该成不他们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吗?难道他们就不应该享受作为人的最基本家庭温暖吗?这幅照片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社会震撼力,之所以能感动无数善良的国民,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看到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孩子们能获得来自家庭的温暖、能获得来自社会的关怀。
    无疑网民的关心与关注,是倾注了一种社会的爱心与真心,也无疑是公众已经早就认识到这种社会状态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畸形的的生存状态,据说中国目前有近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我觉得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只到到湖南的农村走走,任何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普遍的现象,农田里收割劳作的满眼都是老人,学龄前儿童则陪着辛勤劳动的祖辈们在田间玩耍,学龄的孩子们只能在没有正常父母监护的状态下上学或随意流动,层出不穷的留守儿童安全事故,不断的震惊着社会的神经,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关爱,得不到情感寄托,缺乏父母在身边的管教,能不存心理问题吗?
    显而易见,曝光的湖南凤凰留守女童带弟上学,只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况的缩影,也确实感动了无数善良的网民,但恕我直言,仅有来自社会的感动是不够的,这种严峻的社会现象,更多的应该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毕竟出现这种不堪的现状,是基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生存状态下普遍的无奈现实,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是因为靠土地已经没有办法维持基本的生活,而历史上形成的畸形的户籍制度,又让那些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并不能获得与他们在务工城市付出的劳动贡献所应有的人格尊严,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可能成为所在城市的居民,他们的廉价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的孩子能正常的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那么他们的孩子唯一的生存选择就是与父母骨肉分离、或无可奈何采取目前普遍的隔代临时监护,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付不起所在城市的教育费用,更不用说目前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束缚下基本的教育,所以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与其说是父母的无奈选择,倒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逼迫。
    那么,仅仅靠网民们对留守儿童的善良关注和个别赞助,是根本解决不了整个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的,更怪不得他们的父母,有人说,社会中存在的这些事件,只有当被曝光的时候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得到善心人的帮助,那么那些千千万万类似而未曝光的人我们要如何解救呢?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也是家长、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父母不应该以赚钱养家为由“放养”自己的孩子,社会不应该忽视其存在,当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政策还不够完善的时候,我们各界力量应该凝聚在一起。似乎父母的责任更大,但此言差矣,由于腐朽落后过时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只要存在城乡二元化格局,留守儿童现象就不会消失。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生活资源、教育资源、社会服务等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入城务工者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妻撇子,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只有通过政府职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让农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或者解决现有在城市务工者的户籍问题,使其子女可以到城市享有同等的待遇。
    所以说,留守儿童看似一个家庭问题,其实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6000万留守儿童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一边是“流动”,一边是“留守”,许多时候,正是流动人群权利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种种困境。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能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既要着眼于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更应扩展至对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而最终的解决办法,只能是让广大的进城务工农民打破罪恶的户籍制度,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经济圈中,而这更涉及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城市房价水平、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社会政策的调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扩展带来的国民待遇改善,让他们的家庭连同他们的孩子不再成为所谓的空巢农村下孤独的留守儿童。
    让这个意义上来说,留守女童带弟上学,仅仅感动是不够的,它最多只是彰显出了社会的关注,更应该受到触动、更应该被感动的是一系列政策的决策者们,甚至可能说这个社会能否真正和谐,9亿农民以及他们背后的千万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是一个试金石。我宁愿永远看不到有留守女童带弟妹上学来感动自己,这种感动的代价应该是全社会的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