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年前,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 G5 T1 ]" @. d/ ?: E
! F: b7 \, V8 L- q F- Z2 c+ H 在乡村社会,读书无用的论调不是今日,已是多年了。农民韩培印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老调,为了孩子读书,是砸锅卖铁,差不多是倾家荡产,而大学毕业后,比他这个农民工赚的钱还少。韩培印怎能不感叹上了大学又有什么用?
! W' L0 |! d5 L, {: W4 O9 v/ m% G1 _3 ]
早在八年前,我们邻村就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帮父亲挑粪种地,他的父亲每次看到读了13年书的儿子,却与自己站在同一条田埂上,是摇头叹息。全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供他上大学,最后学到的知识却“烂在泥土里”(这位父亲的话),怎么能不让辛苦一辈子,却失望的父亲心酸流泪?堂叔的儿子大学毕业找了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一位做缝纫工的姑娘还不想嫁给他,原因是读了大学,戴了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种田又不会,打工挣钱又少,还不如她这个熟练缝纫工。后来姑娘要了堂哥10万元彩礼才结婚。堂哥说,当初不读大学就好,早点跟他去学做生意。* G' X3 z2 j- i
4 Z: Y& c/ z% _' a/ n9 o. W Y/ H 这种现实,不仅仅是对一个家庭的打击,而是对一个村庄的打击,还影响到周边村,甚至更广的范围。村民们说,读大学有什么用?你看某人读了大学还不是回到家里种田?这种论调在乡村社会就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致很多父母早早把孩子从学校拉出来,干农活,外出去打工。如今在乡村,高中生是凤毛麟角,大多农村家庭孩子初中毕业,有的初中还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当然,在个“拼爹”的时代,也挫伤了农民让孩子上大学的积极性。
: O5 I/ q0 S8 N# q
6 J0 `; o+ w! @2 i" F 当然,农民兄弟对读书有无有用,还是心知肚明,读得书多懂得越多,但字不能当饭吃,“没有听说担箩借字的,只有担箩借米的”,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不贫穷,不负债,我相信农民还是愿意让孩子去读书、多读书。问题是昂贵学费却让贫寒的农民感到负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中国30年来高等教育学费上涨了25倍。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假如孩子读了大学,还不清债务,就会雪上加霜。读大学看不到希望,还会让孩子去读吗?( m( Y: y$ H/ w7 w
t, h2 j& F8 Y1 C5 ^+ h
数据显示,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如果把初中毕业以上的人作为农村的“高素质人”,也只有6000万人,7个农村劳动力中只有1人是初中以上文化。而这些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却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如今乡村读书无用论泛滥,农民的整体素质就会仍然下降。按照最新公布的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那么,农村人口就仍有9亿。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素质下降,国民整体素质也就下降。中国是农业大国,如果读书无用论继续泛滥,让孩子辍学的只会越来越多,农民整体素质就会越来越低,低素质农民显然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这就限制了农村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整体素质的下降,也阻碍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为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确保其在城市长久安身立业的本钱,农民整体素质越高,进入城市就业机会越多,成为市民可能性越大。1 d. ^; u$ D8 ~+ F$ P, w' a
2 u! e( p) c$ C5 I% a
表面上看韩培印的尴尬只是这个家庭的悲情,而事实上这个家庭的悲情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尴尬。
) E6 ?) m5 b2 A q. {
2 y3 A# G2 w$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