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八旬老翁乘公交车突然发病,口吐白沫瘫软在车厢里,女司机孙美见状靠边停车。孙美的举动遭到几名乘客责骂,称其浪费时间,耽误他们去码头赶客船。面对指责,孙美回应称船票重要还是一条命重要,并坚持等到救护车赶来才启动公交车。(1月20日《大洋网》)
' z7 b( z+ u+ {, s+ f G这是一个不需要做任何甄别、任何讨论的问题。当个人需要与保护他人生命发生碰撞时,任何一个有良知、有善心、有社会正义感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就是常说的社会道德、社会正义。如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社会进步了。 4 l y4 Q6 u; \2 N# ]& R/ G
但是,同时必须看到,社会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出现和解决,逐步向前,逐步发展的。如果因为问题和矛盾的出现,就否认社会的进步和前进,同样会使社会停滞不前。
0 s- J# l* k3 Q1 s$ X, p我们并不认为上海51路公交车上那几名女乘客的行为有多么可怕,更不认为,因为她们的言行,社会就不正义、不进步了。因为,这辆公交车上绝大多数乘客对孙美的举动是理解和支持的,是赞赏和欣赏的。更重要的,孙美没有因为几名女乘客的恶语相向而放弃自己的正义行动,而是义正词严地对几名女乘客进行了反击。尤其是那句“如果错过船,我愿意掏腰包赔”的话,把几名女乘客完全打回了原形。 必须纠正的一个事实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利益观”在人的头脑中逐步形成,社会的正义、道德、奉献等意识开始淡漠了。不仅淡漠了,而且开始被扭曲了。这显然是以点盖貌、不切实际的。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正义、道德、奉献等意识都没有减弱,更没有消退。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就象51路公交车上发生的这起事件一样,孙美选择的是停车等待、强硬反击,而其他乘客选择的是默默支持、暗自赞赏。不是有一名乘客还悄悄告诉孙美:“刚才闹得很凶、说要到码头赶客船的那名女子,在半路就下了车”吗?切不可因为其他乘客没有象孙美一样指责那几名女乘客,以以为社会正义、道德不存在了,就只有孙美一个人具有社会正义感和道德观了。
" Y& }) N2 q, ?0 e& {3 w只是需要倡导的是,面对有违社会正义和道德的行为,能够有更多的人站出来,象孙美一样变得“强硬”和“不屈服”。如果能够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会更好些。
H- ^* l$ H8 G' k到是51路公交车所在公司的态度,很是值得推敲。因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公司负责人认为,孙美的行为合乎操作规程,不存在问题。与孙美的“强硬”相比,公司的态度实在显得过于软弱了。如果面对员工的正义之举,所在单位不能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和肯定,而是不痛不痒地认为“合规”、“没问题”,对孙美来说,就有点委屈了。对其他“孙美”,也会产生心理影响。匡扶正义,必须形成联动。只有联动了,社会正义、道德的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各种不良的习惯和风气才能被打压下去。
9 v8 L8 Q! q1 E. P& o显然,上海51路公交车上发生的这起小小事件,对曾经引起过激烈争论的碰到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遇到不法行为该不该制止等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每一个人都具有孙美这样的心态和心胸,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强硬”一些,社会的正义和道德就会更多地从“地下”走到“地上”,从“暗处”走到“明处”。! r/ z/ F1 y# ~$ ?8 F% J' ~8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