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7|回复: 1

阿城——丝绸的发源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4 05: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会寺内,有乾隆御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

    从东昌府出发,顺着聊位路一直往南,驱车29公里,途经周店、七级,就来到了山东聊城阳谷县阿城镇。
    阿城位于阳谷县城东50华里处,与东阿临界,是古文化宝贵遗产海会寺的所在地。
    这里不仅有华北五大寺院之一的海会寺,还有鲜为人知的四大会馆;与此同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运河小镇还承载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寻觅丝绸之源    ◎古代丝绸之路大家都知道,而说起丝绸的发源地,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就在阿城。
    尽管记者在采访前做足了功课,可走到阿城才发现,仅凭自己的双眼根本没法探求到历史涤荡之后这个现代化小镇的文化内涵。
    记者辗转找到了本镇一位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老人李发兴。
  尽管年逾八十,老人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对历史更是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聊城,是黄河冲击扇形地,古代聊城的先民就是在这片冲击扇形地上生存的。如果没有黄河的冲击,根本不可能有鲁西这片平原,更提不上什么运河文化。五帝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大都与这里有关,河济之间也有不少以水为兵和治水的故事。
  李发兴说,水给聊城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给了人们繁衍生息的土地,给了鲁西人很多灵感。
  因为有水患,就要治水,疏通河道,修筑堤坝,李发兴说,由于黄河文化的存在,聊城先民很可能是最先脱离蒙昧状态的一族,军队和城市此后出现,虞舜之时诞生国家,夏启开辟“家天下”,为以后的国家诞生奠定了基础。
  李发兴说,运河的开通给聊城带来了繁荣昌盛,就阿城而言,这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神话”。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说一个大家都不怎么知道的秘密。
  古代丝绸之路大家都知道,而说起丝绸的发源地,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就在阿城。
  李发兴老人解释说,早在黄帝时期丝绸就在聊城起源,经过他多年的考证和研究,黄帝统一华夏时,便命令他的夫人正妃在此养蚕制丝,丝绸的原型也就此形成。
  李发兴认为,商朝时期便有“以阿槁为美”的说法,槁即是白色丝绸,阿指阿城,阿槁即是阿城所生产的白色丝绸。到了商朝,阿城丝绸已经达到鼎盛。

    午探海会古寺    ◎这座古建筑完美地融合了天竺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以及运河商业文化,尤其是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顺着阿城镇南北主干道向南不远处,就是有华北五大寺庙之一之称的海会寺。
    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古代建筑群是清代典型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是中午,记者到达时,院内并没有太多的游客。寺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正在施工,进门更是需要门票。
  海会寺对于聊城人来说再熟悉不过,这里曾是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居,北宋时期曾是香火鼎盛的财神庙,康熙皇帝曾在此御书立碑。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张怀民老人告诉记者,这座古建筑完美地融合了天竺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以及运河商业文化,尤其是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
  关于海会寺,张怀民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东阿海会庵比丘隆性从金陵(今南京)募造了三座大佛,运送佛像的大船由南方沿着京杭运河运至阿城时突然走不动了,运佛人想尽千方百计,动用了数百人,却怎么拉也拉不动。
  这时,本地商人便认为,佛祖执意要留在阿城,于是阿城人便请佛下船。
  但是,当时的阿城是个水陆码头,寸土寸金,已经没有地方安置如此大的佛像,当地的商人便占卜问神,据说所得神的示意是,“可以把财神庙改建在南门外”。于是,当地商人便把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财神庙三间改为寺庙来供奉佛像,仍然按照隆性的意思取名为海会寺。
  “海会晨钟”是如今阳谷新八景之一,古人在诗中也有赞誉“流声传宇内,十里共聩耳”,赏千年古松,听海会晨钟,大量游客每年都会慕名而来。
  康熙三十八年,山东巡抚刘襄等建成中殿,为了纪念他,当地人给他立了一个生祠,即刘公祠,就在现在海会寺的东侧。康熙四十八年,在禅师元衡主持下,全镇商人又修建新大殿及关帝殿、配殿西廊和方丈僧舍等,海会寺正式建成。
  老人们说,海会寺内外有两座戏楼,每年春秋时节举行两次古庙会。外戏楼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也叫四月会,演戏8到12天,戏剧杂耍热闹非凡。“每会百货云集,买卖兴盛,演戏八天,十余日贸易不绝”。

    揭秘四大会馆
    ◎在阿城镇的四大会馆中,目前保护最好的只有南会馆,也就是运司会馆。
    看完海会寺,阿城的老居民告诉记者,必须要看一下四大会馆,但他们同时说,至今还能找到遗址的,却只有两处了。
    张怀民告诉记者,在阿城镇的四大会馆中,目前保护最好的只有南会馆,也就是运司会馆。
  2004年,南会馆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建于康熙年间,坐落于海会寺西侧,为两进院落,自成一体。南会馆后院大殿内供奉的是关公,东西两配殿供奉的是关平和周仓。前院大厅又叫客厅或过厅,其四个角上皆镶有砖雕、换位隶书作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东会馆又叫于陵会馆、周村会馆,坐落于阿城东关,康熙年间周村红绸商捐款,由关帝庙扩建而成。
  长期痴迷于研究民俗的阿城镇赵店村村民赵中田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当年有一位周村商人带着大量金银准备夜宿阿城,然而当他来到东关外,却遇到歹人,数百两银子被人抢劫一空。这位商人被劫后无钱住店,只好投宿关帝庙。就在这天夜里,商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关公托梦给他,说他的银子并没丢,让他第二天去遭劫地捡回自己的银子便是。
  商人大喜,天亮以后,赶紧再次来到遭劫地,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神奇地捡回了自己被抢劫的银子。
  商人此后做生意发了大财,为感谢关公,便联合本地商人再次建起了东会馆,常年供奉关公。
  据后人讲,事实则是,强盗夺了他的银子后,遇见一群走夜路的人,便误认为是来捉自己的,于是弃银而逃。
  在四大会馆中,建筑最好的是西会馆,毁坏最早的也是西会馆。西会馆位于阿城运河石桥西邻,是在龙王庙基础上由山东商人所建。传说运河石桥附近常盘有一条大青蛇,又经常发生翻船、死人事故,为了祈求平安,山东商人们集资建起了西会馆。
  北会馆又叫山西会馆,旧址位于阿城北街小学,抗战时日本鬼子曾在此安炮楼,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扒掉。
(刘亚杰 王明峰)
    延伸阅读:
    古阿城昔年日进斗金
    在阳谷县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中,关于阿城这样描述:“阿城镇为运河三镇之一,阳阿道横贯于南,会通河纵通于西,‘市肆殷繁,人烟稠密’。自洛口沿大清河而来的运盐船只多从这里进入运河。清代为阳谷县丞佐治之所,实为谷邑之东藩、阿聊之咽喉。当年繁荣之盛况,‘粮艘辐辏,帆樯林拥,百货灿陈,万首攒动’。全镇街衢,大小三十有一,东西大街长近三里。其市场有牛马市、猪市、柴草市、鱼市、布市、蒲包市、席市。粮市商栈有五,杂货零售,设床布摊,棋布星罗,鳞次栉比,其京广杂货,色色俱备,大街两旁为尤多。”
    赵中田说,古阿城日进斗金,繁荣一时。
    光绪二十年,尽管古运河已经被黄河截流,但阿城又重新修建了歌舞楼,屏扇看台美轮美奂,到此可以看出,没有了大运河,阿城依旧繁华不减当年。
    李发兴说,多年以来,阿城镇的繁华从未受运河断流的影响,盐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告诉记者,阿城是盐业重镇,盐商南来北往,老“盐道”代替运河,繁衍了阿城的荣华。
    阿城镇地处运河水路要冲,南北来往船只甚多,商业颇为繁荣。
    旧碑记中有一段这样的碑文,“阿镇为水陆通衢,富商大贾辐辏云集”。李发兴说,西起山西、东至周村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尤其是以盐、当二家(行业)号称首富。
    古时候盐商地位属于官商,盐的买卖、转运由盐运使署租办。清代于沿海和各重要产盐省份,设盐运使,全称为都转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或运使、都转)。据说,阿城旧有13家盐园子,有管理运盐的组织并设有盐巡,有专用运盐的石道。现在街上朝下挖两尺多都是石头,即是当年运盐的盐道。从东海边运来盐,然后再从阿城朝南方转运。海会寺和运司会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居住阿城的山西盐商捐款修建起来的。

    孙膑故里琉璃井
    李发兴告诉记者,秦朝时期,阿城称为东阿,西汉时期正式成立东阿县,阿城镇历史上名人颇多。
    说起孙膑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阿邑(今阿城)人,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
    据史料记载,孙膑的本名已经失传,因在魏国受过“膑”刑,故名孙膑。齐威王时任齐国军师,先为齐国田忌设“批亢捣虚”之计,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后又用“减灶”之计惑敌,再败魏军,魏军统帅庞涓势穷自杀。
    李发兴说,在阿城东关有两口井,一口叫琉璃井,一口被人们称之为枯水井(也叫古水井)。当年琉璃井水质极为优良,附近的茶楼都用此井里的水。
    李发兴告诉记者,早在在北宋时期(一千多年前),就有关于琉璃井的记载。孙膑从南方回到阿城后,家在南门里。他认为,这两口井就是孙膑当年挖掘的。


发表于 2012-6-4 07: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在北宋时期(一千多年前),就有关于琉璃井的记载。孙膑从南方回到阿城后,家在南门里。他认为,这两口井就是孙膑当年挖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