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8|回复: 0

他们,曾在这个城市的冬夜里漂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0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z% f0 M4 q4 q' N* a

! o/ j/ p9 d/ {' K6 t# {
视频:他们,曾在这个城市的冬夜里漂泊 新民网 徐寅冬制作
  【新民网·独家报道】废弃的工厂厂房里,他咬着牙,蜷缩着熬过一夜;路边的ATM取款机旁,他忍着冻,等待着下一个天亮;车站的候车室里,他靠着几杯水,熬过了两天两夜……凛冽的寒风里,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曾经忍饥挨饿,在这个城市的冬夜里漂泊、流浪?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流浪街头?又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们宁愿流浪也不愿进入救助站?今天(12月7日),新民网记者走近3名已在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流浪者,听他们讲述那些冬夜飘零的故事。
图说:像小营一样,曾经流浪的孩子们在救助站找到了另一种温暖。 新民网 李欣 摄
  16岁的他:“进救助站,我怕就不能玩了”
  小营(化名),今年16岁。8个多月前,他和姐姐一起离开四川老家,到上海来找爸爸。
  “爸爸在上海打工。”小营说,和爸爸、姐姐在一起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他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四处玩玩、转转,还因此结识了不少“小伙伴”。然而,上个月的一天,因为惹怒了爸爸,小营被揍了一顿,“我一生气,就走了。”
  孤身一人赌气离开家,小营的身上没有一分钱,更别提御寒的衣服、充饥的食物。于是,他只能选择流浪。
  “我在外面晃了十几天吧。”毕竟还是个16岁的孩子,想起自己的“流浪”生涯,小营仍然能笑眯眯地看着记者,似乎讲述的完全是别人的故事,“吃什么啊?好像没有一天是吃饱的。”小营说,流浪的十几天里,他每天都在忍饥挨饿,“有时候运气好,帮路边发传单的人发发单子,能赚到一点钱,买点吃的;运气不好,就只能饿着。”
  而对于一个只有16岁的孩子来说,要在繁华的都市找到一个可以避寒的住处,更是难上加难,“我哪里都睡过,有时候可以睡以前认识的‘小伙伴’家里;有时候只能睡在废厂房里。”说到这里,小营的声音才略微低下来,像是竭力避免想起那些夜晚,“厂房里只有我一个人……有点黑……”
  可是即便过着这样的生活,当小营在铁路上四处乱逛被工作人员发现送至救助站时,他仍满心不愿意,“我不喜欢进这里。我怕进了救助站,就不能再玩了!”
  好在在救助站住了几天后,小营慢慢接受了这里的生活,“我一进来就洗了个热水澡,还吃饱饭了,也睡到了很舒服的床……其实这里……还不错。”说着说着,他的声音又上扬了起来,“过几天,救助站就要送我回老家了!”
  小营说,回家之后,他要好好读书,“我要读技校,好好读。”读完书以后,他说自己还愿意来上海,“像爸爸一样,在这里找一份工作。”

" a% _% S5 s8 i- Y9 O6 e. c
图说:想起自己的父母,晓峰潸然泪下。 新民网 李欣 摄
   27岁的他:“不想让父母知道我在这里过得不好”
  晓峰(化名),今年27岁,广西人。来上海前,他在老家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我是个司机,每个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但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念头,他在朋友的“鼓励”下,毅然辞掉家里的工作,带着1500元钱来到上海,“朋友跟我说,上海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赚的也多。”
  可当12月1日只身一人来到这里后,晓峰却傻了眼,“为了保险起见,我来之前在网上找了几家这里的‘中介’,他们跟我保证肯定能给我介绍工作,一来马上就能上班。”但事实却是,要“上班”前,“中介”们开始以各种名目向晓峰收取费用,“什么服装费、培训费……”一来二去的,晓峰就花掉了1200元。眼看着“工作”遥遥无期、仅剩的300块在维持每天基本的果腹需求后也所剩不多,这个原本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小伙子遭到了生活重重一击,“我,只能流浪。”
  为了省钱,晓峰每天只敢啃一个在街边流动小贩处买的3元的白面馍馍;为了省钱,在等待“中介”通知工作时他只能在马路上四处游荡打发时间;还是为了省钱,在气温跌至冰点的严寒冬夜里,他蜷缩在路边ATM机的小房子里,忍耐着刺骨的寒冷,等待下一个天亮的到来,“那里很冷,真的很冷。冻到半夜我实在太累了才能迷糊睡上一会儿。”可即便这样,晓峰也不愿意向救助站求助,“我想我应该能找到工作。我不想让他们(救助站)来帮我。”而他更为担心的,是父母知道他在上海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我都这么大了,我不想他们为我操心、失望。”
  可忍饥挨饿的日子,在冬日里显得越来越漫长和难熬。5天苦苦坚持和煎熬之后,工作仍没有一点点希望,晓峰终于用身上带着的仅剩一点点话费余额和电量的手机,拨通了救助站的电话。今天,救助站为他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在冬日的暖阳里,晓峰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其实,我真的想回家,我想爸妈,家是最安全的地方。”

图说:老吴说自己有手有脚,不愿进进救助站。 新民网 李欣 摄

   46岁的他:“我有手有脚,不想让人看不起”

  46岁的老吴(化名),来自吉林。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显得格外拘谨和不适应,反复重复着一句话,“住在这里(救助站),我觉得,磕碜。”

  老吴说,上个月,自己从家乡南下,打算在杭州或上海找份工作,“我觉得我身体挺好,又能吃苦,总能找到一份什么活干。”可令他失望的是,一路南下,却一路找不到愿意雇他的地方;更让他尴尬的是,身上带着的不多的钱,也一点一点被用掉。

  “我后悔出来了,想回家了。”可是身上的钱却已经没有了。无奈之下,老吴只能开始了都市里的漂泊和流浪。为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可住,他在南站的候车大厅里“窝”了两天两夜,每天只靠喝站里免费提供的热水充饥,整整两天没有吃过一点东西;为了能筹集一点回老家的路费,老吴甚至想过把自己随身带的几件稍微像样的衣服卖了筹钱,“可这里我连路都不认识,更别说找到卖衣服的地方了。”

  抱着自己小小的旅行包,老吴就这样在冬日的城市里独自飘零。可即便知道有救助站可以提供帮助,他也一直不肯选择走到这一步,“我觉得磕碜,真磕碜。”老吴的不情愿,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他用自己最习惯的家乡话,表达了自己最直观的想法,“我也是有手有脚的,为啥要让人家来帮我?”

  但即便如此,最终几乎走投无路的他还是接受了救助。“其实,这里真的很好。吃得好,住得也好。”可是,在倔强的老吴看来,一个堂堂男子汉最终不得不住进救助站,仍然难以接受,“等救助站帮我买好票,我就回老家,在老家打打工,自己养活自己。”老吴说,这样的流浪生涯和经历,他永远不要再有。(新民网记者 李欣)

6 C9 U' ~$ i7 K8 V3 ?7 _( v3 s, X" [, {# e
(新民网编辑:王玲)
, a  Q6 a5 M0 q- \6 x% A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