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回复: 0

专家聚聊城商讨元代古船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8 10: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郭显海 于 2013-11-18 10:42 编辑

                                                                                   专家聚聊城商讨元代古船保护
                                              倾向于复制样式一样的新船让市民能直观地了解
  
       据聊城新闻网转聊城晚报讯 11月16日,记者从《聊城运河出土元代古船保护方案》编制专家座谈会上获悉,近日,元代古船残骸由聊城光岳楼管理处库房移至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供国内专家研究,这也
  
                                                                                         聊城元代古船挖掘现场。
  本报讯 11月16日,记者从《聊城运河出土元代古船保护方案》编制专家座谈会上获悉,近日,元代古船残骸由聊城光岳楼管理处库房移至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供国内专家研究,这也是该元代古船残骸2002年4月13日出土,时隔11年后首次进入世人视野。
  座谈会现场,来自全国的古船保护、文物研究方面的专家与我市曾参与聊城运河古船出土工作的文物专家就古船保护问题展开讨论。座谈会主要围绕如何起草拟定《聊城运河出土元代古船保护方案》及如何保护展示元代古船两个问题进行。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古船沉没于聊城市古城东1公里,现闸口(明清通济闸)北100米处。为确定古船的时代,聊城市文物专家将船身残存的堆积进行了逐层清理,在土层中发现元代瓷片。此外,在船舱底部清理出土四件瓷器,分别为两件瓶、一件碗和一件豆,这四件瓷器基本完整,为行船过程中做饭、储酒或储水的必备之物,瓷器时代特征明确,均为元代之物。此外,在这次挖掘清理过程中,还出土了一些明清瓷片。
  据专家介绍,大运河聊城段出土的这艘古船虽已残损,但船底和结构基本保存,船体形状比较清楚,长条木板拼接成平底船底,系平底船,具有元代运粮船的特征。
  2002年古船出土后,民间对于修复与保护古船的呼声很大,但由于受当时认识、知识、技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古船免遭二次破坏,古船一直未正式修复,11年来一直存放于聊城光岳楼管理处库房中。近日,该元代古船已被放置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内,供国内专家研究,并制定出台元代古船保护方案,确定下一步聊城元代古船保护展出计划。
  参与座谈会的专家一致肯定了古船的文物价值及历史价值,就古船保护方面形成两种建议,一是,在原古船残骸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木料进行复原;二是,将古船残骸就地保护,通过查阅资料,掌握古船船体结构,就地复制一个样式一样的新船,让市民直观地了解古船原貌。由于第一种保存方式难度大,会使古船残骸受到二次破坏,座谈会上专家更倾向于第二种保护方法。
                                                                                                                           (记者 张娜 通讯员 张秀民)
  延伸阅读
  古船沉没于七百多年前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关于船本身的记载无法查找。大运河聊城段是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由安山到临清入漳卫河,全长125公里,这一段的开通,才使整个京杭大运河贯通,元世祖忽必烈钦赐“会通河”。
  由于该段高低落差大,不易存水,故建了十三座闸,又称为“闸河”。聊城的闸口,即为明代“通济闸”。通济闸南约100米为大小两座码头,在码头附近有官驿街、八个会馆。其中保存下来的山陕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开通的“会通河”,在通航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水源不足且又分配不均,再就是受黄河决口的侵扰,水闸设置也不合理,故而漕运常常受阻,该船应是这一时期留下沉没的。
                                                                                                                                                    (记者 张娜)
相关链接  元代古船将为大运河申遗提供新资料
  聊城元代古船的保护不仅为研究元代漕运史、河运史及造船工艺提供新标本,同时,也将为大运河申遗提供新资料。
  曾参与古船出土工作的原聊城市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孙淮生介绍,2002年,聊城城区环境整治,运河城区段淤积严重。在疏浚大运河聊城市区段时发现了一艘古船残骸。由于机器施工,船体中间部分被破坏,还有一些古船的木板已不知所踪。
  孙淮生介绍,当时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按考古的形式进行清理发掘,整个清理发掘过程长达半个多月,在船舱内出土了四件器物,根据器物及土层对古船进行断代,初步认为是元代古船。
  参与聊城运河古船出土工作的聊城市光岳楼管理处主任研究员魏聊回忆,当时船体由于水分很大,二十几个小伙子才将古船移到光岳楼管理处仓库中。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如果脱水严重,很容易造成古船干裂。管理处工作人员利用传统的脱水方式,逐步脱掉古船船体内的水分,使古船得到完好的保存。
  参与座谈会的中国造船史研究会副会长顿贺介绍,在聊城发现的元代古船,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之后,在主航道发现的唯一一艘元代古船。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艘古船很可能是一艘报废的船只,官方漕运船只的可能性比较大。顿贺指出,与曾经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繁荣相比,目前发掘的船只数量并不多,所以聊城元代古船特别珍贵,很有必要保护起来,进行详细测绘复原研究。
  原海军装备部部长、中国工程造船学会荣誉理事郑明参与了座谈会。郑明指出,目前,中国京杭大运河正在申遗,聊城元代古船的保护应与大运河申遗衔接起来。郑明表示,京杭大运河最活的灵魂在于“运”,它是活的遗产。而船在所有的遗产点里是比较缺乏的,聊城元代古船正是在运河航道里发现的,这将为大运河的申遗提供新资料。郑明建议,当前,要对古船残骸调整展示,将残体原部件加固保护,展示随船出土的器物。同时,对船残体进行精细地测绘,绘制出船体原貌。必要时可通过碳十四检测进一步核实古船的年代。
  对于下一步的展出,郑明指出,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紧邻东昌湖畔,可以根据现代技术工艺,按照1:1的比例复制出聊城元代古船,再现元代古船原型。郑明介绍,可以将模型放在东昌湖上,一来可以供市民欣赏,二来也提升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文化底蕴。(记者 张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