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8|回复: 0

徒骇河畔遗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1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聊城新闻网讯   越数千年的时空,徒骇河流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
    它们并不简单的是一栋建筑,或一个古墓,而是有生命力的文脉传承,并以其独特的历史沉淀和建筑艺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4000多年前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事,大禹治水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历代遗存则是传承这种精神的直接载体。
  “千里走徒骇河”大型采访调研团实地探访了德州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感受到这座集考古、研讨、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古文化公园独特魅力。
  “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而在徒骇河沿岸的孙子兵法城则展示了兵法谋略的人类大智慧。
  还是在徒骇河沿岸,商业文明无处不在,成为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若与军事特点结合起来,价值更是不可估量,魏氏庄园以其显著的军事建筑特点闻名远近内外。
  难能可贵的是,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历经战争洗礼和政治运动冲击,主体建筑保护完好。
  还有阳谷县定水镇的坡里教堂,这座紧邻徒骇河的哥特式建筑别具一格,不仅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结晶,更是历史大事的见证,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坡里暴动……
  沿徒骇河还曾出土远古时期的麋鹿化石,相继发现和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兰家遗迹、高家遗迹、东周古窑址以及明、清两代诸多墓葬等,沿河附近有滨城的秦皇台、无棣的海丰塔寺和碣石山等名胜。
  坡里教堂
  坡里教堂建成后,这里成为阳谷教区主教府,在天主教内,权力遍及半个山东省,尤其是教堂出了个世界级的红衣主教田耕莘,更为这座教堂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
  2013年12月21日,“千里走徒骇”大型采访调研团来到阳谷县定水镇,紧邻徒骇河南岸的定水镇坡里村有一座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坡里天主教堂,古老的坡里教堂体现的是中西建筑文化的结合,堪称建筑精品。
  坡里村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教堂建成后,一部分虔诚的信徒从外地举家迁到坡里落了户,育婴堂一茬接一茬的孩子成人后,也在教堂附近安家落户,与坡里村原住民一道,经历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使坡里村成了近2000人的大村子。
  坡里教堂建成后,这里成了阳谷教区主教府。辖阳谷、梁山、范县、朝城、观城诸县各堂口,管理着胶州、沂州、青州、兖州和曹州的教务。德国出兵攻占了青岛后,青岛的天主教也由坡里代牧,在天主教内,权力遍及半个山东省。
  1928年1月14日,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暴动,攻占了天主教堂,震撼了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1947年共产党政府接管教堂后,先后在教堂内办过晋冀鲁豫边区建国学院,平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聊城行署第一师范学校,遂使坡里名声大振,成了鲁西平原上一颗璀璨明珠。
  多数人在写坡里教堂时写“坡里教堂占地1.4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只是当时群楼区的面积,群楼区的东面还有饲养场,养有牛,骡、马、猪……还有果树园、菜园,最东面临东墙鸟声啾啾松柏葱郁的地方是圣林,楼区以东全有高墙围起和教堂是有机的一体。坡里教堂全部占地面积为70多亩。
  坡里天主教堂是全国著名寺观教堂,欧洲哥特式风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是由8栋两层西式洋楼和5座三层碉堡楼相互连接而成。礼拜堂白铁皮覆顶,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室内弯顶高拱壁画辉煌,连同南端的2层楼,同时可容纳千余人活动。
  整个院墙东、北、西面挖有很宽很深的护院河。群楼区的群楼上每个房间都有壁门相通。从任何一个地方上去,不用下楼即可转遍一周,自成体系的院落19座,房间300余间。
  坡里天主教堂是山东西部规模最大、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建筑精美的楼群体。教堂内的仓库里曾有上千亩地的存粮,百货部里有充足齐全的百货和各种布匹,有酿酒房、有诊所、有奶牛、有肥猪、有自产的水果蔬菜……如果把大铁门一关,与外界隔绝上三年两年也绝对没有问题的。
  坡里教堂出现过三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建教堂的德国籍神甫安治泰,由于给清廷出过力而被慈福太后封为一品大员;一位是建坡里教堂的奥籍神甫福若瑟,他回国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成为天主教内万人敬仰的楷模;再者就是田耕莘。
  田耕莘是阳谷张秋镇西关街人,幼年随在坡里教堂当先生的父亲来到坡里教堂当香童,后入学读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坡里教堂供养。成神甫后他被分配回坡里,一直到l942年升任本教堂主教,始终没离开过坡里教堂。
  1942年,田耕莘调任青岛,1946年由罗马教皇亲自视为红衣大主教(枢机主教),这是天主教建教以来的首位亚洲人当红衣主教,也是天主教史上由教皇亲自祝成的两位红衣主教中的一位,后分管亚洲的天主教教务。
  当时的天主教堂不但是传教的场所,也是一种福利机构,接纳了很多孤苦老人、孤儿、残疾人均,甚至一些学生也在此上学,接受西方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外国传教士带来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医学,对当时受封建统治的鲁西百姓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原聊城市文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昆麟介绍说,徒骇河从源头莘县,蜿蜒436公里流入渤海,沿岸的历史遗存星罗棋布,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的使者,更是滋养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厚土壤。
  见证禹迹:
  大禹治水到过许多地方,可谓“禹迹茫茫”,可以确定的是禹城是大禹治水大功告成的地方。禹城境内的大禹治水古遗址,处处彰显着大禹在此战天斗地、导河入海的历史足迹。
  大禹治水十三年,最后在禹城导河入海,大功告成,在禹城留下了多处治水遗存,位于禹城市区西北部3公里处的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则集中展现了大禹治水的辉煌历史。
  2013年12月23日下午,“千里走徒骇”大型采访调研团来到禹王亭博物馆。这处占地136亩的博物馆由具丘山遗址、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禹王亭和禹王湖等组成,也是一座集考古、研讨、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古文化公园。
  博物馆内的具丘山遗址(即禹王亭遗址)于199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导三川、疏九河,在禹城境内具氏部落筑土成山,察水情、望水势。据史书记载,该土丘“高十仞,广倍之”,折合现在高度为十八米左右,后人把土丘定名为“具丘山”。
  唐以前,当地百姓为感念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功德,几经向具丘山填土,栽树种草,并在山丘是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禹城建县后,在具丘山上修筑砖木结构禹迹亭,供禹王神位,逢立春、重阳,县令与民众祭祀禹王。
  自唐至元,因战乱灾荒,禹迹亭几次被毁重建。明朝天启四年,十里望吴姓乡绅,倡乡民在禹迹亭旧址建禹王阁,比原亭扩大。康熙五十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募捐善款重建禹迹亭,更名禹王亭,并置祭田40亩,刻碑以记,曾九皋亲题匾额“神功千古”,亲撰碑文《禹亭记》。后曾离任,百姓感其在禹绩业,亦捐款刻“去思碑”,立于禹王亭内。
  雍正二年,禹王亭再次整理扩建,更加宏伟壮观。明清时期,禹王亭香火大盛,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拜观光,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和历史文化遗存。如清代乾隆皇帝就曾诗云:神禹治水乃最神,当时犹至入徒骇,三千年后智非禹,问胜此人谁能解。
  日寇侵华,禹王亭配殿被炸,主殿前厦被毁拆除。解放后,禹王亭经简单修补曾做学校。1966年“文革”期间,禹王亭被彻底拆除,仅存荒凉的具丘山,现在的禹王亭博物馆是近年禹城市重新修建。
  考古证实,此处为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1974年,在此发现了灰土层,并陆续出土了石铲、石斧、骨针、卜甲、陶纺轮、蛋壳陶片等古人遗留的生产与生活用具。自1996年起,禹城先后修复、重建了禹王殿和禹王亭。从而,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禹王亭博物馆”。
  与大禹有关的遗址还有禹息故城。据旧志载:禹息故城,在祝阿邑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又载:“祝阿邑改为祝阿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禹城,取县南禹息故城为名”。
  禹堤遗址在禹城张庄镇黎吉寨村西,民国《禹城县志》载:“郡国志·禹王堤在博平县西南渰(yan)家坡,经茌平城北断而复续蜒入长清、禹城境内。”
  2013年12月23日上午,德州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尹继明说,大禹治水到过许多地方,可谓“禹迹茫茫”。禹城则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大功告成的地方。禹城境内的大禹治水古遗址,处处彰显着大禹在此战天斗地、导河入海的历史足迹。
  孙子故里
  徒骇河沿岸还孕育传播着人类大智慧,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的故里就在徒骇河沿岸的滨州市惠民县,这里的中国孙子兵法城承载着孙子兵法的博大内涵。
  中国孙子兵法城位于惠民县城北侧,是在棣州古城墙、护城河遗址建造的一处建筑群。孙子兵法城面积达7200亩,形成一个环古城墙、护城河、山东省道庆淄路、乐胡路三角形的广阔平坦区域。全部区域划分为三大部分,共二十个景点。
  来到中国孙子兵法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视野开阔的广场。广场南部正中置一座卧碑,正面用中、英文刻“中国孙子兵法城”,背面刻有惠民县人民政府撰写的城碑碑文,背部底部设置了一个大型盾牌池,池内由各色花草覆面。
  再往前走是广场前方东北角和西北角各设的一组“兵器架”式照明灯,十八个灯柱仿十八般兵器形状而制,广场南部东西方各设形似编钟架的高架装饰灯。在广场东西边界以绿化灌木植物修剪成城垛状绿篱,绿篱内侧坡面上种植草型盾牌。
  孙子兵法城南北两侧分别设有主次广场。正门外的南广场尤其突显兵家对阵格调,南广场花岗石铺面,整体对称布局,广场中心是象征两军对垒的中国象棋棋盘,以楚河、汉界为广场到游览区主通道,两边纵向布置棋子状喷泉,棋子东西各九只,依阵式排列。
  孙子兵法城主题建筑武圣府的设计以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布局风格为范本,采用秦汉建筑风格,通过多种形式的单体组合,创造丰富的空间环境,为孙子文化的展示造就久远的历史氛围和高雅的内外环境。
  孙子兵法城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平面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布置阙门和十五个大殿,纵向一字排开。第一大殿取名序殿,用于展示孙子家世和故里惠民历史文化。第十五大殿取名泽世殿,展示孙子文化的影响、流传,并兼做后门(德胜门)。中间十三个大殿展示孙子兵法十三篇,各殿分别用十三篇篇名定名。
  孙子兵法城内的十五大殿共形成十五个院落,各院落中均有标志性景观和个性化绿化特色。第一进院中间为武圣孙子巨型石雕像,从第二至第十五进院,大殿两侧设东西配殿(厢房),以互动性、参与性强烈的娱乐形式展示三十六计。各单体建筑通过造型和比例尺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内外空间,同时又通过门廊、道路、桥梁的分隔和连接,实现各单体间有机结合,使群体空间即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整个建筑群疏密有致,摆布均匀,布局严谨,中贯轴线,左右对称。
  孙子兵法城内陈列体系以孙子兵法为经线,以孙子兵法在各个时期的战例为纬线,用直观易见的文物为史证,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战争史画卷,给人以生动直观的兵学文化熏陶。十五大殿两侧224间厢房除部分用于服务及商务用途外,着重展示三十六计内容,布展及游览顺序则反向由北向南进行。
  与十五大殿静态的风格形成对比,厢内三十六计陈列以动态的形式为主。运用电动显示、焰火荧光、变形镜、西洋景故事,虚幻成像、走马灯、木偶戏、玻璃柜卡通、皮影戏等组成一个个活泼生动而又令人刺激的游戏,使游人在游乐戏耍中体会三十六计计理。
  孙子兵法城总计陈列实物1000余件,展示战例200余例,为了真实再现兵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内部陈列打破传统陈列模式,各殿各厢陈列让人从领略到了孙子兵法的奥秘。
  魏氏庄园
  建筑艺术风格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通过了小品建筑的门楼、院墙等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是我国北方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
  2013年12月25日上午,“千里走徒骇”大型采访调研团来到惠民县魏集镇,我国现存唯一的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就坐落在这里。魏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四川大邑县的刘文彩庄园、山东烟台牟氏庄园并称为“国内三大庄园”。
  魏氏庄园的讲解员曹洪利介绍说,魏氏庄园由树德堂、徙义堂、福寿堂三组建筑群组合而成,占地面积32543平方米。其中尤以树德堂最具特色,科学的军事思想贯穿其中,亦是孙子兵法在民居中应用的典范。
  树德堂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邸,建于清光绪十六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由宫廷营造社大师设计,经许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而成。由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及祠堂构成。城堡式住宅是庄园建筑群的主体。其特点是将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在许多地方具有故宫的建筑形式。如供暖、供水石流、厕所、烟囱等的设计独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魏氏家族中六代二十余人曾拥有官职,最高至正二品,在当地拥有3000多亩良田,在华北地区经营多家钱庄、当铺、盐店,可以用“家财万贯”来形容,为修城堡式庄园耗费数百万两白银,是集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名门望族。
  第一进大门前两侧各设上下马石,墙壁上“工”字形抓手为拴马石。大门屋脊上的跑兽,由前往后依次为仙人骑仙兽、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正屋脊上为鸱吻,起到镇宅的作用。
  树德堂院内主要院地面均镶嵌菱形的石刻,刻有不同的图案,大多是吉祥花卉组成,有不同寓意。树德堂的各座房子的金柱、门口都有楹联,其文化内涵丰富。
  二进门,也叫仪门,家族里面有重要大事或重要人员来访,才能开启中门,平常中门关起来,走两侧的角门。同时也叫垂花门。跨进垂花门便进入了会客厅院,也是整个内宅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回廊式四合院建筑结构。
  东西廊房为主人家的书房,房间内都有暗道通向其他的小院。东西廊房是庄园主人接待客人的随从的地方,也是主人的书斋。厨房原为三间,地下设有3米多深的地窖,储藏蔬菜、瓜果,一个天然的冰箱。
  第三进院落为北大厅院,它是由四座厢房和北大厅组成。北大厅面阔十一间,中间为五间正房,东西两侧各三间偏房,是按照当时一妻俩妾的方式设计。北大厅院落为二层阁楼式建筑,在中间正房东侧小门里设一楼梯可直通阁楼,阁楼两侧山墙上辟门设吊桥与城墙连接,这样内外宅宛转相通,如遇不测,可方便主人逃生。
  徙义堂又称协增院,协增为他们的商号,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与树德堂几乎是同期建成,是魏氏庄园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人叫魏肇祥与肇庆是亲叔伯兄弟,他是从医的,杏林文化表现得非常突出,当铺不占主要地位。当时在路的南面也有一组建筑群,称南协增。
  福寿堂是魏氏庄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主人魏振昌,就是滨州这一带有名的“魏五子”,是在其父亲为毓柄旧宅拆掉后的原址上建成的,仍沿用原来的堂号,取“幸福、长寿”之意。
  福寿堂最突出的建筑特色是具有山西晋中风格,最明显表现在单披檐设置上。其石雕、木雕最具有代表性,尤其是石雕在内宅的使用,更凸现了该建筑的独特性。
  福寿堂是一典型的阁楼式建筑,称为楼院。原来共有五进院子,有东西大街向北延伸至此,现保存是第五进院落。它雕刻的做工及设施都体现出极高的文物价值。成为我们研究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记者手记
  捻军将领张宗禹兵败徒骇河沿岸
  2013年12月22日下午2时03分,“千里走徒骇”大型采访调研团来到105国道上的徒骇河大桥,这里也是茌平县和高唐县的分界线。
  站在大桥上,记者再次见到野鸭在宽阔的徒骇河水中嬉戏,时而入水捕鱼,时而水面飞翔,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已得到很好的改善。
  徒骇河由原南镇乡(今姜店镇)入高唐境至固河李集出高唐境,流经境内26公里,流域面积393.6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9条,其中流域面积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条,即七里河(跨县)、友谊沟(跨县)、四新河(跨县)、管氏河(跨县);百平方公里以下的有5条,即尚官屯沟、辛铺沟、侯桥沟、靳家沟、团结沟(跨县)。
  捻军是活跃在北方的重要反清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也与徒骇河颇有渊源。
  清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黄旗部将领张宗禹率领西捻军,出陕西,经山西、河南、进直隶,入山东境内,援救东捻军。张宗禹部在阳谷、东阿、高唐、茌平一带与清军及地方民团作战。同治七年夏,黄河水涨,运河、徒骇河皆水势汹涌,张部因受敌军阻截、进攻,加之水患,损伤严重。时高唐知州帅嵩龄会集民团王长申、江云萼、李培滋、杜潍屏,与清军总兵刘铭传、陈国瑞共同于城南四十里南镇围攻张部。张部先于茌平作战,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当时,张宗禹所率残部尚有60余人,躲藏在原南镇乡一农户的牛棚及其周围。后在官兵的围攻下,从南镇东南徒骇河桥上跳入河中。另据史料,突围后,至徒骇河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孙祚民《山东通史》第488页)。而据民国二十五年《高唐县志》,则说:“乘势击之,杀死溺死者无算,寇始尽平。”但未提及张宗禹之下落。据《中国通史简论》(翦伯赞主编)记载:捻军将领任化邦被叛徒杀害,赖文光率残部突围南下,在扬州附近被困覆没。而对张宗禹的记载则是:“清军乘夏泛的机会,将捻军围困于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北方这支庞大的人民军队最后被消灭了。”张宗禹是否被杀害,并不明确。
  沿袭上说,后来民间流传,张宗禹出家做了和尚。这种传说与黄巢、李自成之传说大致相同。并且传说他也曾写过一首诗流传下来,诗中以黄巢自诩:“秦月曾照征人甲,汉关遥望自天涯。钟鼓不知壮士心,闲对西风东篱下。”这种传说,只不过寄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起义军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聊城晚报记者 孙克峰 聊城日报记者 夏旭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