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6|回复: 1

聊城历史发展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7 1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05-05 10:08:05 来源: 聊城新闻网综合


  聊城是中国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东夷族活动的地方,后被融人华夏部落。据考古证实:距今约6000年,在今境内阳谷、茌平、东阿一带已有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人们居住,并能制造多种打制石器和简单的骨器、蚌器等,距今约50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人们聚落在境内的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当时人们已能制造多种多样的陶器,且有彩绘。由发现的阳谷景阳冈和茌平教场铺等文化城址表明: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境内人口迅速增长,聚落剧增,出现了城群和中心城。景阳冈和教场铺两个文化城,面积均在40万平方米左右,无疑是当时的中心城,景阳冈文化城应是虞舜之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当时,人们已有较高的城垣夯筑技术,已能制造精美的磨光黑陶、蛋壳陶和精致的骨器、蚌器、角器、石器等。尤其值得称道是,当时境内已出现了早期的文字。

  夏商周时期,境域作为原夏舜活动的中心地区,又临近商都,具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当时人们用于农业生产和治水的工具有石镰、蚌镰、纺轮、骨凿、石铲等,用于日常生活的器具有精美的陶盆、陶罐、陶钵、陶壶以及角锥等。这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已有一定水平,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盂子》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这不仅表明当时农业耕作是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也反映了境内先民的思想、生活情况。后来伊尹佐汤灭夏,建立商朝。商代,殷纣王之庶兄微子曾在聊城受封,古聊城有微子城。

  春秋时期,在今鲁西平原上就曾有聊、摄两个城邑。战国时期,聊邑已成为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争战之地。《左传》说: “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此间,聊城出现了全国著名的兵家和高士,也留下了国内军事史上许多典型战例。齐国阿(今阳谷)人孙膑,于齐威王十三年(公元前344),用围魏救赵、避实击虚法大败魏军于桂陵,又于齐威王十五年(公元前342)以增兵减灶、诱敌探入法大败魏军于马陵,杀死庞涓,于是名扬天下。今境内仍存马陵道古战场遗址,其军事名著《孙膑兵法》流传国内外。

  秦汉时期,封建王朝设郡置县,进行有效治理。国家统一,社会比较稳定,境内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当时,境内各县城已有相当规模,农业、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从出土的文物说明:铁器、铜器、铝器等已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基本生活用品;工艺品制造水平较高,不仅能制造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陶器,而且能制造观赏价值较高的多姿多彩的陶人物、陶动物等,特别是高唐固河汉墓中出土的陶楼最为杰出,代表了汉代山东陶工的最高水平;由出土的邓庙汉画像石墓中精美的画像证明,当时绘画、雕刻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从史料记载可知:当时,东阿已能生产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世称“东阿之缣”;人们已较为普遍地利用井水解决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出现了尹齐、周福、乙瑛、谢弼、贾琮、陈宫、张邈等一批名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战乱频繁,民众深受其害。三国时期,曹操曾率军多次到境内镇压黑山和黄巾农民起义军;同时,曹操与袁绍、孙权、刘备之间,争权夺利,也多次在境内交战。两晋时期,汲桑、石勒在茌平起义后,曾与苟浠在境内交战数次;同时,后燕之主慕容垂在称王为帝期间,为追击叛将吴深、平观和燕太子洗马温祥,曾多次向境内进军。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著名武将檀道济与魏将安平公乙旃眷曾大战于鲁西。当局部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事业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曹植在《社颂序》中称其封地东阿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弟”,可见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后的盛况。这一时期,境内涌现出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兵家、文学家和医学家。

  隋、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聊城先后为博州和东昌路总管府治所,为今之鲁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诏发民工百余万,开境内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交通、水利之便,促进了境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动脉,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在此建有大码头和大型粮仓。有“沙丘古渡”之称。南北物资贸易畅通,文化、交通加强,促进了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和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是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文化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始建于宋代的聊城铁塔,塔身全用生铁仿木构分层铸造,造型典雅,雕饰古朴,证明当时聊城冶金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因得运河之利,聊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境内沿河的聊城、临清、张秋、阿城、七级均为远近知名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尤其是聊城和临清,经济、文化一度空前繁荣,成为运河沿岸的名城。聊城时为东昌府治,并为平山卫、东昌卫指挥署驻地,既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山东的军事重地。临清时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曾先后为州和直隶州,并在此设临清镇、卫及钞关,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南巡驻跸临清时赋诗赞日: “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都市的繁荣,商贸的昌盛,带动了各业的兴旺发达。纺织、印刷、航运、制笔、建筑、酿造、造纸、食品、服装等各业渐成规模;阿城阿胶、莘县草辫、临清哈达等产品远销国内外;聊城毛笔、临清贡砖、济美酱菜等闻名全国。素有植棉传统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棉市囤货如山、织机昼夜不息的鼎盛景象。文化事业繁荣,文学创作进入兴盛时期,创作不少传世名作。戏剧舞台星罗棋布,戏剧剧种10余种,常演剧目160多个;山东快书、临清时调、聊城八角鼓等曲艺各具特色;木板年画、剪纸、纸扎、面塑、雕刻等在中国北方享有盛名。教育事业发达,书院、讲堂林立,私塾、义学遍布,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才。明清时期,东昌府境内考中状元5人、进士290人。其间,鸿儒相卿连翩鹊起,名宦重臣代不乏人,出现了大批著名人物。这一时期,聊城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表现得特别突出。明代,曾爆发了震惊明廷的临清市民反抗税监马堂的斗争;清代,曾先后爆发了著名的王伦起义、宋景诗起义和以赵三多、朱红灯为首的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运动。  中华民国时期,聊城仍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民初,境内已有同盟会会员多人,并设立秘密情报社,宣传、组织民众进行革新。“五四”运动爆发后,聊城各界迅速掀起反帝爱国、抵制日货运动。中国 共产党诞生不久,境内即有共产党的活动。1926年,鲁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阳谷九都杨支部诞生。次年,中共鲁西北第一个领导机关——中共鲁西县委在聊城建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爆发的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是共产党领导下山东省最早的两次著名暴动。“五四”运动前后,境内新兴产业有较快发展。设立了水文站和棉业试验场、讲习所,建立了石印局、造枪厂、电灯公司、农工银行等新企业,修建了东(昌)禹(城)公路,并建立了汽车公司和汽车站。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中学、师范、职业学校数量增多,山东省立第二中学、第十一中学均设在境内,其中省立第二中学为民国时期全省最早建立的省立中学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破坏,境内农业、工业、商业均遭到极大破坏,民众生活极其困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聊城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聊城全境解放,从此,翻开了聊城历史新的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