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视点)蔬菜难逃“一抹” 催熟剂是否滥用谁监控?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 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切开后籽是绿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异常”的蔬菜,在各地菜场并不少见。
2 C/ b% ~+ `: p0 ]# o4 _! e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连日来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调查发现,这些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提前上市,进入百姓餐桌的。令人担忧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 _' `4 u0 a$ n- ?$ |& u% ]
催熟剂成“法宝” 蔬菜难逃“一抹”
/ \& o. \: o6 }) Z 西红市“一抹”就变红——“现在市场卖的西红柿,别看外皮是红色的,切开后籽却是绿色的,捏起来还硬邦邦的,搞不清是熟的还是生的。”安徽合肥的徐女士说起西红柿时有点纳闷。
: ]. f o o: w, B 近日,记者在合肥市芙蓉路菜市场随机采访了数位消费者,他们均反映,包括西红柿、黄瓜在内的多种蔬菜,虽然看起来成熟了,但吃起来味道却变了,不像是自然熟的。
- ~9 W" b: S$ {: x. a 安徽省最大的“菜篮子”——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接受采访的多位菜贩坦承,为提前上市、增加效益,很多菜农在蔬菜未成熟时,使用一种叫“乙烯利”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加速蔬菜成熟。& g1 C) F# L! d9 K
山东寿光一林姓菜农表示,“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当地使用比较普遍,在黄瓜等开花之前涂抹到花茎处,或是在形成果实之初涂抹到果实上。9 c4 c! @" w4 t/ E) n
黄瓜“一抹”就变粗——寿光王姓菜农说,他家黄瓜地里用的是“绿直灵”(另一种催熟剂),从幼苗时开始打,一茬黄瓜要打五六遍。
/ Z- U/ k$ s1 i# V 安徽菜农马大爷说,使用了植物“激素”,一般瓜身会变直变粗,顶花色泽鲜艳不易脱落,刺细长扎手。而正常成熟的黄瓜,顶花会枯萎、自然脱落,外形比较弯、个头也不大。
V! Q8 ]! s9 m2 t0 W; T" O 长期贩运蔬菜的曹老板告诉记者,现在菜农用“催熟剂”很普遍,很少人能等到九成熟再摘下来销售。“批发市场里外地来的很多经过催熟的西红柿,比我们本地正常长的卖相好看、更受欢迎,且价格卖得也要高一些。”
& P9 Q* N* X! W" F. u7 J 记者在山东、安徽等地一些农资市场了解到,几乎每家门店都出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店主们普遍反映销路很好。一位店主说:“谁家大棚不用这个?几乎是100%用!”
G7 \) R# g9 W+ v* c5 L8 G “催熟剂”大行其道 利益是驱动
: N! M4 u n+ O' R- A3 r “催熟剂”为何能大行其道?" a+ o% Z. r K9 E s! q* N, v: m( w- `
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使用则是许多利益的驱动。, _# q0 |3 j& q. b
一些菜农说,“催熟蔬菜”可以早上市,多赚钱。来自上海的孙姓菜农介绍说,西红柿一般是越冬作物,使用催熟剂的目的就是提前上市,赢得价格优势。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好,西红柿的批发价卖到了1.8-2元/斤,相对于自然成熟的来说,催熟西红柿价格平均要高约0.8-1元/斤,按亩产3000斤西红柿计算,1亩地催熟西红柿能多赚3000元左右。
$ @, K& o. a3 U5 Y3 J 用了“催熟剂”后可以增加产量。江苏一位黄姓菜农对记者说,用不用“催熟剂”差别很大,正常长的黄瓜亩产5000斤左右,用了可以到8000斤,人家技术好的,亩产更高。
* @" U0 \( @% J4 m* t 外观好看,卖得快也是原因之一。这位菜农说,用了“催熟剂”的黄瓜瓜色鲜嫩,比较好卖,大家都喜欢买。“另外,保存期长,在菜场不用药的两三天就发软、很难卖掉,而用药的至少能保存五六天,瓜贩和超市都比较欢迎。”
3 G* D& x9 V& ~, d 安徽一姚姓菜农说,由于常年养成的种植习惯,一个地方只要一家用了催熟剂,管它有没有副作用,其他人家也会跟风使用,“大家都用这个东西,你如果不用,价格没有竞争力,消费者不认可,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 V, {* N+ J9 ^( E: T “这个药剂很便宜,今年1亩地西红柿产量约3000斤,能卖5000多元钱,而药剂的成本也就在5块钱左右。”一位菜农说。5 X0 r. Z" @" ], n; ^/ n: I N( A
“拍脑袋”抹催熟剂 有关部门无检测" Z* @$ i( ^- L0 }8 {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朱世东说,催熟是我国果蔬生产流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它可以起到保障产品供应、抵御低温冻害等作用,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多种蔬果中使用。* Q' l5 U8 a( p+ f W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蔡建伟认为,在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导致蔬菜“催熟剂”含量超标,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5 ^( g, L! [9 X$ e5 ~# d
然而,专家也表示,由于“催熟剂”的使用标准不健全,相关监管部门很难也很少去监控菜农是否规范使用“催熟剂”,因此,“催熟蔬菜”是否安全仍是一个“谜团”。% A& E" @( x1 J: f8 c
朱世东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催熟剂”是乙烯利。按照国家规定,为了使部分果蔬果实早转色,允许在绿熟后期用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催熟。5 V5 v, N% x" W0 ^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规定,乙烯利在番茄(西红柿)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不能超过2mg/kg。记者发现,该国标对于乙烯利的适用范围仅为番茄、热带及亚热带水果、棉籽三类食物。8 o) x0 Z" d/ b/ n# Z
但朱世东指出,当前使用乙烯利的蔬果很多,如西瓜。而根据目前的国家标准,西瓜使用乙烯利,从检测上看就“无标可循”,其安全性也就不确定。
. E- M4 y* \& G+ n# y% C7 T' }* y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菜农使用“催熟剂”用法用量难以监控。“这种‘催熟剂’用多少都是根据经验。到底有没有毒害,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具体也没人来管。”一些地方的菜农说,有了“催熟剂”,想让它什么时候红,它就什么时候红。如果想成熟快一点就把浓度配大一点,想迟成熟几天,就把浓度配低一点。% @$ k+ I8 G% F# \. g! t# G
江苏南京市的黄姓菜农告诉记者,尽管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批发市场检查也比以前要严格,但主要查的是农药残留量,并没有检测激素类用药的情况。
% ]: o! z4 ^/ \ |) f4 a2 [- I 一些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无公害蔬菜”的检测体系当中,没有“催熟剂”的相关检测指标,尚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因此无法判断植物激素的使用是否过量。这方面确实是盲点。(记者姜刚、陈刚、娄辰、代群、王骏勇)3 F% t) A3 |; j, Y# N6 M2 j6 [%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