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提示:以下内容由大器新闻采集从互联网自动获取』+ c' |; m1 Z5 _8 {1 I$ ?; J/ E
4 q' } ^" ?' d
“毒地”之上,安筑广厦万千?0 J8 K$ G/ o+ X% G' C s
城市工业企业大规模外迁,遗留下的大量棕色地块未经“清毒”,已被建成经适房、商品房和公共设施。
6 ^, p! {% f7 O 交付一年的新房一直空着,武汉人郑宏远赴江苏打工,家人宁可每月花费1200元住在出租房里。
2 C& q, b0 n' k8 w8 K" k) N 新房所在小区的前身是化工厂,未“清毒”,先建楼。这种未经修复的污染场地被媒体称为“毒地”,而在欧美国家有一个文雅的名称:棕色地块。
# D/ F' f( \3 {% B7 ? 棕色地块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噩梦。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大量工业企业搬出城区之后,遗留的棕色地块几乎成了城市里无人清洁的角落,甚至未经“清毒”就被一些地方**屏蔽**、房地产开发商视为“唐僧肉”,建成经济适用房等。棕色地块对人体的长期毒害,美国早在1970年代就有畸形儿的惨痛教训。3 j+ ?$ R" [& F. |
在中国,还有更多的人对所住小区用地的历史数据一无所知。6 f' X$ b7 V; V; z5 ]4 a5 v. R" h
7 Y& B' o3 K2 ~% p" a k
(俞晓翔/图)4 V2 N% v/ y) n s
一辈子积蓄换一套“毒房”, [$ o+ O3 {: P
“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小区土壤慢慢挥发出来的,假设你每天带着小孩到小区散步,影响就更大了。”. W2 s$ z0 B% ~& C
夜幕降临,郑宏所在的“武汉黄埔人家·长江明珠经济适用房小区”(以下简称长江明珠小区)约有一半以上的房子没有灯光。很多人都像郑宏一样不敢搬进新房。1 w1 y8 s6 N: l9 P$ l
这是保障房小区,2400多户中60%为经济适用房业主,他们多年梦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楼房。
" |8 j% s/ Z7 g 27岁的韩涵是经济适用房业主。这套93平米的毛坯房,耗尽父母平生积蓄外加十万元借债。在一家人就快结束或寄居、或租赁的分居生活时,2010年11月30日,他们通过新闻得知小区建在毒地上。4 R$ P' k( c1 ]3 v9 ~" X
“当时就崩溃了,一家人用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毒房。”韩涵说。 @5 f. U6 ?( k+ F9 N) e
长江明珠小区的土地曾被污染近60年,它的前身是武汉久安制药厂、武汉市长江化工厂。1997年长江化工厂停产后,一企业在此生产电镀添加剂。 2009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评价研究所的环评报告显示,该地块上多年生产的产品为氟化工产品和电镀添加剂,大多具有毒性或剧毒。3 x/ g8 x) x7 X: v/ H
这是一块典型的棕色地块,一块被工业企业污染、亟待清毒的“毒地”。
0 j0 C# @7 w. Y0 g 重金属、电子废弃物、石化有机污染物和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棕色地块污染物的四大类别,距离城市市民并不远。尤其是后两者在渗入地下后,可通过花坛的土壤、管道等缓慢挥发毒害人体,毒性释放可长达上百年,严重如多环芳烃等则可致癌。它们还可通过地下水,危害更多的人。/ P' Y3 A j6 s% A6 K
“假设你每天带着小孩到小区散步,影响就更大了。”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说。
/ X$ V! L) z5 x8 a5 C9 | “只有出现了大型群体受污染事件,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说。这在国外已有前车之鉴,最著名的是美国的拉夫运河小区中毒事件。1 i, F+ L/ m! K3 N1 E M
1978年春,一位叫洛伊斯·吉布斯的妈妈发现常常患病的儿子与小区附近的拉夫运河有关。该运河曾是一个堆满化学废物的大垃圾场。随后的调查发现,在1974至1978年间,拉夫运河小区出生的孩子56%有生育缺陷。拉夫运河小区的妇女比搬进来之前流产率增加了300%。/ v# r+ {2 r, ~! Q$ U! f* @1 M6 j
长江明珠小区直到开工一年多后,武汉市环保局才批复“项目选址满足不了环保要求”。此时,小区已基本建成。之后,开发商才将原场地的土壤平整后,铺上一层土工膜,并覆盖安全土层,再进行绿化。2010年9月,地块终于通过了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环评验收。
! n* M5 x2 H [4 H8 _( g. E3 [ 业主们并不相信验收结论,他们通过堵路、罢住等方式表达换房等诉求,但最终无果。$ P B. @" d; Y. S# W7 a ~6 x
7 S5 W, v3 P0 R% ^/ [5 G 中国主要城市工业企业搬离城区不完全统计图。 (何将/图)4 u) w: [/ a7 e b% j
看得见的危害,摸不清的家底" }) i0 @+ ?" C# F- f1 n. M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曾自2006年起,耗时3年开展全国土壤污染普查,但至今仍未见公布与棕色地块相关内容。
) D' d9 Z9 D0 E9 Y3 [$ r- S* G2 K) p 棕色地块变身经济适用房并不罕见。在广州,原广州氮肥厂、原南方钢铁厂都被建成经济适用房,还有北京市的化工三厂、红狮涂料厂,等等。
. W8 Q" @# r% [. ]5 A- T% ?+ D 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认为,保障房一般为无偿划拨用地,**屏蔽**“理所当然”划拨较差的地块,而靠土地财政生存的地方**屏蔽**,自然希望好地块卖出好价钱。
0 o5 D8 }/ G( P/ M 2010年12月2日,武汉市环保局就“长江明珠”事件召开新闻发布会,武汉市环保局官员在回答提问时说:“这个房子是建给老百姓住的,已经花费不菲,那么是不是还需要花更多的钱去做这些无谓的治理呢?”
& \9 x$ G- E1 f, v 经济适用房只是冰山一角。高胜达介绍,媒体以为**屏蔽**把这些地都给了穷人,“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更多的地被改头换面开发成了普通商品房了。由于将土地开发成商品房,利益能够实现最大化。”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骆永明也通过研究发现,大量的棕色地块用于了房地产开发。
* }5 _$ W7 \3 w$ B 高胜达举例说,2006年3月,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竞得“赫山001号”地块,建设商品房。这一总面积280亩的地块距武汉市中心仅20分钟车程。然而,次年即发生工人中毒事件。经过调查,开发商才知道这一地块原属武汉市农药厂,是典型的棕色地块。' y/ }* w- E3 t( F+ X7 m Q" ]
随后开发商要求退地,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因事先未告知毒地的背景而赔偿1.2亿元。直到2011年5月该地块方启动修复,修复资金达2.32亿元。
- z( m. O/ C0 f1 ?' h “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之因此在拍卖时未告知这一地块历史情况,就是希望拍卖出周边正常地块相似的价格,或者说,目前有关部门对污染将降低地块价值这一事实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高分析说。3 m8 V! G7 R; G- K: O1 o9 c: U
在遮遮掩掩的乱象中,中国棕色地块的“家底”,却至今仍无权威数据。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国内多家关于土壤修复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均没有得到答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曾自2006年起,耗时3年开展全国土壤污染普查,但至今仍未见公布与棕色地块相关内容。6 ]2 Z6 ]( ~* j' r3 W# C3 `/ p
不过,从主要城市工业企业搬迁情况中可见一斑。早在1990年代,我们国家较发达城市开始了大规模工业企业搬迁。
& t7 _1 M8 r9 u# X0 n6 B& {4 t; N3 H. r. o 骆永明研究发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北京、江苏、辽宁、广东、重庆、浙江等地的污染企业搬迁达数千家,已置换约2万余公顷工业用地,这相当于约2800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2 w' g' G @2 L
这些地块很多是棕色地块。世界银行2010年发布的《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称,近年,有关专家在北京、深圳和重庆等城市的调查显示,最近几年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场地中有将近1/5存在较严重污染。
' m1 c# b; _) q1 Q% \ 污染状况堪忧。2005至2006年,北京市环保局调查了18家已停产或即将停产的化工企业,发现7块场地受到污染,部分场地污染深度达到15米,必须修复才可达到规划用途的环境要求。$ G$ | C0 U t
绿色词条:Brownfield Site) t3 U! M4 H, x" d& V- f) L3 r( m8 G
棕色地块,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这些地区的扩展或再开发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7 Y7 }: t$ E6 H: z2 p: w# y 无法过滤的毒地
5 N8 H/ M) ~6 z% w 一个荒诞的现实是:依他国的法,修复中国的地。
% x6 Y9 Q* y% H( Q7 c, e 目前,我们国家尚未发现棕色地块直接危害地上居民的具体案例。6 m3 B( n' r- T/ r) j% o! E( i
高胜达分析,中国房地产2002年以后才火爆起来,大量入住是在2005年之后。而危害需经连续多年的影响才会显现,还需检测和排查,才能确定原因。+ ~2 v: y, b- ^; r/ v6 n* C) p
我们国家对棕色地块的重视,最早竟起步于三名工人中毒事件。
2 Q' h& x9 d) O1 \4 N7 d! U 2004年4月28日,北京市宋家庄地铁工程的建筑工地,三名工人因开挖深层土壤而中毒。出事地点原是农药厂,后被一家涂料厂合并。“当时还没有土壤修复的概念,受污染的土壤被挖走了事。但这一事件让大家认识到工业用地存在潜在风险。”高胜达说。% a! h7 G+ M# q! q& F& F, @3 H
欧美国家普遍于1980年代就开展土壤修复工作,但我们国家只是最近5年于极少数城市有所开展,如北京、上海、重庆等,也只有这些城市颁布了地方性文件,且有相当的局限性,例如很多城市都将修复工程交给本地的企业。. G& t8 _ P, I% H% p
而包括武汉在内的更多城市至今未建立相应的机制,就像“长江明珠”一样,一些棕地只有在媒体曝光,或者引发了中毒事件后,才被重视。
+ }0 P8 z: b8 e/ W& u+ X7 j i 2007年,南京乐居雅小区一开盘即被消费者抵制,因其建在未经修复的原南京化纤厂原址上;2008年,原广州氮肥厂部分地块被规划为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媒体曝光后,广州市**屏蔽**只好花费600万元进行修复。这被称为广州市土壤修复第一案。8 _5 { U5 Z' m. `: ^# A
这些都是零星的个案。至于全国土壤修复的总体数据,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多个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均无法得知。“一些场地即使做了修复,开发商也会出于销售方面的顾虑,不愿进行宣传”,但他们均表示,土壤修复“非常有限”。
/ c4 M# G1 b9 e& f( j 中国尚未制定土地污染防治法对此进行强制性要求,甚至中国至今还没有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验收等各方面的标准。! \% o9 N) E+ ~4 D5 @% S' l( h: q
尽管我们国家早在2003年就施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但也不能有效过滤毒地。因该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不包含用地的历史情况调查。
- g* Q+ M) R. }, I9 e& g" @# b& N; \ 至今,国家层面仅有两个关于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文件,都只有原则性规定,无实施细则和惩处规定等,故无实际强制性。
6 R6 U! h' R0 e% m6 }# L 这造成一个荒诞的现实:依他国的法,修复中国的地。自2007年我们国家土壤修复进入商业运作模式以来的5年里,土壤修复所参照的标准要么是别国的,要么是环保部制定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导则》等4个修订意见。这些修订意见大约都是在2009年制定,但一直未正式颁布。
1 m3 u% C5 t* X) L; \ 业内寄予厚望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再开发利用环境场地管理通知》至今也未发布。该通知于2011年9月由国务院同时发给环保部等部委、各省征求意见。通知要求工业企业搬迁场地再开发前,必须开展调查和风险评估。$ w8 D. D; M# v
“中国土壤修复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之前对污染场地研究严重不足。”高胜达说,“因此即使立法,也不会一步到位。”
+ J2 G+ d/ R# l4 s- c+ v 美国的经验常是中国学界研究的对象。
6 z! o, K) o8 @8 t6 ~+ p 早在1980年,美国就创立“超级基金法”,向石油、化工等巨头征收化工税,用于清理泄漏的化学物质和有毒垃圾场。2002年,美国又颁布了《棕色地块法》,将污染责任和现在的开发商分开,再通过折价,让开发商有获利的空间,从而促使社会资本介入棕色地块的修复。
. p* x% D7 B( H2 R5 \% j: @1 a 在中国,只有重庆市正在酝酿吸引社会资本的机制,它计划将所有棕色地块打包,交给一家公司上市。! \( b/ ~: ~- ^$ N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士阳平坚认为,美国对于中国的最大的启示是法律先行,且严格执法。“法律出台后,资金要落实。美国甚至会把资金的来源和额度写在法律条款中,使得执法过程有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
9 P4 d" n/ E8 d- l$ X/ c0 f; H 2010年10月,长江明珠小区交楼,大多数人都在等待着土地证和房产证的发放,一部分人将会卖房,另一部分人将集资委托相关机构对小区环境进行检测,如发现问题,将起诉武汉市环保局。
# Q$ B- Q" ~2 l, e3 _# C
- l/ [' p3 ? K e『以上内容为网上采集,并不代表大器网络的观点,请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