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4|回复: 0

武训祠前怀义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0 18: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训祠前怀义士


武训(公元1838——1896年)柳林镇武庄贫苦农民。他自幼贫寒,因不识字受尽欺凌,遂立志不娶妻、不生子、不置家,“修个义学为贫寒”。自20岁起,他打短工,拾破烂,沿街乞讨,且走且歌。经过30年艰苦绝伦的努力,终于买地200余亩,积钱2000余吊,在柳林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这一绝世奇行轰动朝野,千古义丐武训誉满天下,受到清廷褒奖并“宣付国史馆立传”武训功成名就,但其志不改,继续行乞兴学,有生之年又修馆陶县杨二庄、临清彻史巷义学二处。

武训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学习仿效者辈出,社会名流纷纷题辞颂扬,武训成为世人心中的义士。

武训陵墓

武训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后,遵遗嘱薄棺简葬于柳林祟贤义塾东侧。1937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先生主持重修为水泥墓;1989年再次重修成现状。墓高2米,周长10米,墓前有徐运北先生所题“武训先生之墓”碑。

武训祠堂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现规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院内松柏森森,墙外杨柳依依,一道清清小河环绕院外,称为“武河”。整个祠堂环境清新,十分可人。

百米碑廊

碑廊建于1995年,长140米,两旁立石碑26块,上刻近现代知名人士冯玉祥、郭沫若等为武训先生的题辞及一些著名学府如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题辞。碑廊起自武训祠大门牌坊,止于堂祠平台前。石碑均冬青环护,翠柏映衬,十分壮观。游客至此,既可缅怀武义士的高风亮节,又可欣赏风格各异的书法。

亭台双景

漫步于百米碑廊,便可见左右两边,一亭一台傲然凌空,成为亭台双景。

高歌台,又名“嘤鸣台”,位于碑廊以西。台为梅花形,青石雕砌。高18.38米。“嘤鸣台”之名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题,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意寓为弘扬武训精神而大声呼吁,寻求志同道合的各界朋友。此亭为纪念在弘扬武训精神的活动中卓有贡献的陶行知、冯玉祥、何思源、郭沫若、孙之隽、李土钊、孙瑜、赵丹等仁人志士。其中,孙之隽、李土钊为《武训画传》的作者,孙瑜为电影《武训传》的编剧,赵丹为著名演员,电影《武训传》中武训的扮演者。

武训魂亭位于碑廊以东,1995年由港人王海亭先生捐资修建。亭中高耸着八角形石碑,镌刻着武训兴学宗旨,以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所书《武训兴学歌》。碑座为石雕莲花,象征着武训“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武训魂”亭额系我国著名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题。

武训故居

位于柳林镇西2.5公里武庄村。有吴作人先生所题“武训先生故居”碑。此处为武训先生祖宅,,现由武训长兄武谦的后人居住、管理。



历史名人与武训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他大力提倡武训精神,曾为《武训画传》题写书名并作序,认为“在吮吸别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面,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以贫苦的出身,知道教育的重要,靠着乞讨敛金兴学,舍己为人是很难得的。”在武训诞辰一百零七周年时特题词“武训是中国的裴斯托洛奇,中国人民应该到处为他树铜像。”他还参与创办上海武训学校、并亲任教员,为弘扬武训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1897-1946)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他一生积极宣传发扬光大武训精神,共撰写了《谈武训精神》等近30篇文章,科学地把武训精神概括为“三无”、“四有”。即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但他所以能办三个学校,是因为他的四个有:一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陶行知身体力行,先后创办育才学校、上海武训学校、晓庄师范,数次组织举办武训纪念会,一再推动《武训画传》连续修订再版,并促成了电影《武训传》的拍摄。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33年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受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后到泰山,目睹山区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教育落后,便决定在泰山办纪念武训小学十五处,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进行爱国抗日教育。1936年在他的故乡圆山又办了两所纪念武训小学。为纪念武训诞辰97周年题词为“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936年撰述《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生平》一文,盛赞“武训先生终身行乞办学,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奇特的伟大人物。”
  何思源(1896-1982)字仙槎,山东菏泽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建国前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山东省教育厅长,省政府主席,北平市长;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何思源先生为振兴山东教育尽心竭力,特别为弘扬武训精神躬身效法,曾邀全国军政和各界贤达为武训题词,主持召开武训先生九七诞辰纪念大会,题词《武训先生赞》,为《武训先生九七诞辰纪念册》题写书名。提议改革堂邑县为武训县,为武训建祠修墓。对武训精神的弘扬,提高教育的地位,推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之亻隽 (1907-1966)河北藁城人,著名画家。孙之亻隽 先生受武训行乞兴学的奇特义举影响极深,一生曾三次作画武训传。1933年撰文并作画《武训的故事》在《大公报》上连载。1936年又和段承泽合作《武训画传》,在天津《大公报》连载,1938年出版《武训先生画传》单传体,后由陶行知先生作跋,连续印行6版,又被陶行知先生译成英文出版,先后在苏联、加拿大、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家流传。孙之亻隽 先生受陶行知先生生前委托,1950年再度与李士钊合作新的《武训传》,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51年《武训画传》与电影《武训传》一起受到批判时,孙之亻隽 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中含冤离世,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昭雪,1996年7月纪念武训逝世100周年,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了《武训画传》圆了孙先生的弘武梦。
  孙瑜(1900-1990)出生于四川重庆,著名电影编导艺术家。执导过《潇湘泪》、《故都春梦》、《大路》、《鲁班的传说》等优秀影片,受陶行知先生委托从1944年开始编导电影《武训传》。为画好武训这一艺术形象,孙瑜亲自执笔编写剧本,历时6年,几易其稿几经周折,终于在1950年将《武训传》拍摄完毕。电影成功塑造了武训这一平民教育家的鲜明形象,再现了武训当年行乞兴学的精神风貌,电影公映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1951年批判《武训传》的过程中,孙瑜经受了极大的压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责任心。
  赵丹(1915-1980)山东肥城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7年经扮演《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而知名。赵丹仰慕武训的为人,致力宣扬武训精神,1950年他主演了电影《武训传》。第一次把武训搬上了银幕,成功地塑造了武训的艺术形象。他为演好武训,尽心竭力,到武训家乡柳林镇一带体验生活近1年之久,拜各式各样人的为师,学做武训当年行乞兴学的一切活动,全力投入到塑造武训兴学形象中去,终于使千古奇丐武训栩栩如生地走上了银幕,受到了公众舆论的一致赞扬。
  李士钊(1916-1991)山东聊城人,1936年参加革命,历任武训学校校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从幼年起就敬仰武训,热心搜集武训资料,主要编著《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及武训研究论文多篇。多次参与组织举办全国性武训纪念活动。他认为“武训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远在欧洲教育史上的裴斯托洛奇以上”,尽管一再因武训问题遭受挫折,但为弘扬武训精神,矢志不移直到逝世。


武训碑文名句赏析

武训纪念馆座落于冠县柳林镇,为纪念“千古奇丐”武训而建。武训(1838—1896),冠县柳林镇武庄人。自幼家贫,因不识字受尽凌辱,遂立志不娶妻、不生子、不置家,“修个义学为贫寒”。他靠出卖短工、拾破烂、沿街乞讨积攒钱财,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柳林、馆陶、临清修建三处义学。这一绝世奇行轰动朝野,受到清廷褒奖并“宣付国史馆立传”,被誉为“千古奇丐”。武训纪念馆建设初具规模,由南向北,依次大门牌坊、百米碑廊、武训石雕半身像和武训祠堂,碑廊东侧有“武训魂”亭,西侧有“嘤鸣台”、亭台傲然相对,并与整个院落建筑融为一体。
  漫步于武训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天青石碑上镌刻的名人、名校题词,这些题词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蕴含的褒扬之词都会让你感动。首先从武训兴义学的壮举到兴学精神的弘扬,再到现阶段“希望工程”的蓬勃发展,看后你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武训先生是一个蒙尘的明珠,兴义学褒贬不一,曾一波三折,最终对他的兴学精神是肯定的、景仰的、效法的、弘扬的,他那种“为众谋”的精神是扎根于人民心中的,正如五届冠县政协主席李增珠所说,武训应定位于“奇特伟人百世师”。
  武训碑廊共竖有22通碑,碑阳镌刻着近、现代名人、名校对武训兴学的赞美之词,现择其五首以飨读者。
  清末东昌府教谕王锡祺撰联,山东省文史馆原馆长李骏书丹的“线头缠出千秋业  豆沫长留万古香”的佳句,该句主要歌颂了武训以微薄之力,锲而不舍,创下兴办义学的千秋伟业;其精神、美名将万古传诵。线头缠出千秋业:指武训靠积聚乞讨的点点滴滴干出事关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豆沫长留万古香:指武训将永久地留下万年不变的美名。此句歌颂武训兴办义学的千秋伟业,化抽象为具体,用人们所熟知的具体事物,代指武训办学的基础、条件和处境;以点代面、以小见大地概括出武训办学的艰难经历和他那种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无畏精神;并用“线头”与“千秋业”、“豆沫”与“万古香”进行对比,突出了他的成就、贡献和后人对他的景仰与怀念,更突出了成就的来之不易,因此也更值得称颂与赞扬。
  张学良的碑文为“行兼孔墨”。张学良是国民党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题词是指武训的行动兼有孔子和墨子的精髓。孔子一生是教化,让人恪守“仁义礼智信”。武训的行动是对愚昧无知的孩子进行教化,让他们摆脱无知,让孩子聪慧起来,以此明了事理。墨子主张“仁爱”,以“兴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武训的行动也蕴含了这样的道理。张学良的题词简短,但概括准确,寓意深刻。
  于右任的题词为“匹夫而为百世师”。这个碑文的内容源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韩愈被贬谪到潮州任职一事。当时的潮州生产力落后、土地荒芜、思想不开化,韩愈去了之后,实施新政、发展生产、传播文化,可谓是政通人和,一时传为佳话。到了宋朝苏轼巡访潮洲,有感于韩愈当时的巨大贡献,欣然题写了“匹夫而为百世师”名句。于右任借该句对武训的奇行给予了高度评价。
  冯玉祥的题词为“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该句主要赞颂武训人品的高洁和意义的深远。特立独行,是指有独立见地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语出唐韩愈《易黎集》卷十二《伯夷颂》:“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百世流芳,是指千年百代流传美好的名声。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回:“将军若抚汉室,乃忠臣也,青史流名,流芳百世。”先生之风,指武训的风度。先生,年长有学问的人,语出《孟子?先子下》:“先生将何之?”常用来对年长者的尊称,这里特指武训。山高水长,指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长,比喻人品节操高洁,影响深远。后两句出自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七《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浊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借以表现武训的人品和影响。此题词连缀前人的语句而不露丝毫痕迹,水乳交融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又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武训的高洁品格,表达作者对武训的敬佩之情,自是题词中的佳作。
  老舍夫人、著名画家胡絜青女士撰联并书丹了“赞赤贫兴学传万代,颂残羹育才奠千秋”的名句。该题词赞颂了武训行乞办学的伟大精神和杰出贡献。上句称赞一贫如洗的武训兴办义学英名传颂千年万载。下句颂扬武训靠乞讨培育人才奠定了千年不朽的伟业。该句把“赞”与“颂”置于首位,表明了对武训赞颂之情;然后把反差极大、似乎是匪夷之思的“赤贫”、“残羹”与“兴学”、“育才”相对照,再与“万代”、“千秋”相对应,从而突出了武训行乞办学的伟大精神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全句抓住武训兴办义学的特点,用形象具体又含义丰富的词句加以表达,语言通俗直白又富含意蕴,且态度明朗,易于理解把握,表达了胡絜青老人对武训义举及精神的高度评价及褒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