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回复: 0

元宵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17: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Z% @0 k2 i" Z) P1 c  }& i) t+ _
简介   0 N' P0 a, `$ b; o, T
北京上元灯会

, [% t7 B7 H, H% q  p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6 O- \9 J6 G# r0 i7 l+ k( f0 m
( j3 x" a' T0 e# E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3 E: o8 e( U5 j7 e

3 D% ?* I. O& U4 s) A3 K# R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 p1 H; }1 H( A
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9 R# U6 y  X0 a- ~5 ^9 M
. z# Y$ j1 s4 L1 g; b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5 s9 \$ p4 o. |0 G# M% Y
" y6 K. z9 c;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
/ @: m3 _0 c! }' r; ?
元宵节美食——元宵
0 p+ r# W$ q1 }9 o4 \
节要燃灯。 ) K7 P6 u; p6 B8 F
  q4 ^) c. g, ]0 o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J6 h1 e  L5 p5 u' c/ \2 v, T; p' r4 s; C+ ], f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W" A5 b7 L& _! x, C/ ~, [
& V, u8 \  p' D2 G7 ?$ w编辑本段节日历史朝代沿革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 k, Z: h7 d* ?
( S. n) h  H4 H% t$ a$ {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
$ V  B' N! c& [
元宵节花灯

" i7 A. ]* g; V% s1 u. \8 T1 I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5 j0 l# u* H# I" C- q2 g

+ Z3 h4 o( n7 o7 }7 [! G( M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 A# n0 P  s! ]" K9 z/ L8 _
/ p( F' D! l+ K' t. l$ a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2 N( y1 |: _) Z( d5 `& u4 l3 |7 n
$ Q* x  U" f, I' o  W; `* D  现在 - U! a, Z/ C# d  n, w3 k5 @
; P6 J0 Z% K, J8 v, g# z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2 {3 q* z. M- O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 Z4 c% b( i: o1 H5 Q0 V: }! j. F( x! S% l" `% r- A& J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 Z5 v; U# |8 C  R7 r, u3 K

4 I% }/ m; s7 T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 A- z5 f6 H  c. o3 D- K
, S! s2 W' M4 [" x6 `+ `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 `3 p$ O+ c& S% x7 S* h0 m* [3 t7 l3 H2 [$ H/ }$ C4 @6 V- j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 `" {" l' ~3 g' f% k9 p4 q( [. p+ t
' r  R  ~: V3 _! E3 @! M5 x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 J' K* g6 v& u
8 o5 Q9 V/ H$ w0 Z! e7 p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 Y+ ?- \& L& d/ B+ f! F# u. j4 p8 F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Y- i$ }: B1 ~. n

9 p* r: a* h9 `4 ^1 T9 K+ d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8 c! ?& b6 l5 z

  |# e; O8 ]. w7 i% N) {7 H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第、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2 E7 L& [9 s* }% g3 a- Y# M: ?0 d9 q5 ?/ ~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5 o, Z& J4 s9 j元宵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2 Z- b9 e6 b: D4 s' a  ]

5 C' @5 A3 L7 k5 l3 j) V; ~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1 {/ I5 K7 Q1 s; _

* I( B+ g& U. L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Y/ y7 N* k* D; Y! |
  h$ e) j& l) M' c0 M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y7 K' U4 Y5 e2 R0 h9 W! I
1 {# Z( @, M4 B, }" A2 z; h* G- S4 \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 x" N' i! a. t2 L* B- g; c6 z* T0 k) c+ F* F5 i' l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5 R/ a- q. v3 j& y; v# Z
# _- s; }: h+ s. x' R! U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3 h2 o0 {. C+ }

; J, B* M% H8 q5 l  e1 Q( x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4 v' g6 S1 {/ X+ ?: Z$ n& y" R0 U( ]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y/ S+ x* p% l5 c# m! Q7 X6 t
元宵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 b! ]$ Z# K4 n' M+ q6 J# \' J) B- `3 L( g& {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 |$ ], z5 @) v6 ]7 R$ v. N% t+ b
# g8 W! n; t- f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6 m" Q, ^/ W) A

8 z8 W4 `; C4 e: X: D' V6 g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1 N: J8 e1 l- u, ^' T
" H# T0 ?$ n" f& X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 X; ?9 p8 D% \0 h7 b, w, x

) b! f6 A+ f2 n9 {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 N- b5 M5 N% K! f  i2 h8 \元宵话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 E$ o: x* X; A  T: c

- M8 F: j$ S8 }3 D. m" ?- y0 t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0 o( s3 a0 M: P6 t/ D8 }" F. N4 k$ p* q- W! ?; ]% ~8 R; @$ B/ o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 c) [0 u& }9 ~/ i9 f& J
, c# ^/ B1 ^3 g/ @) D/ \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 j- x/ C' _" _' X4 ]* R

1 u9 w# z$ O2 N/ F8 g2 e9 r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 C8 a) ^- n: ]  k7 C- S: h# @. v* D, d/ ~
编辑本段节日传说  点彩灯来历 5 h3 q4 C/ A! V; J, q! N
$ i: v. _* I: ~# b, j& s4 F" R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 J" ~* f# P2 W8 V& T) H) |- {) b/ n- e5 w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6 g  U% ]/ g$ S7 D0 T4 _+ ]- y, K
! O  i# [1 ?- _; N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 y9 K0 X& _' K- F- m
( `: R! T3 Z. e$ H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8 y+ B+ p& X$ Z+ X5 n% v

# C' q6 v2 k3 `9 @6 [; d  汉文帝纪念平吕
) e  }5 ?1 w2 G2 I: D6 v6 v, n4 z1 [( |- W1 J% J0 {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 I: I: d: Q' U
) w) Y7 p' Q9 a% L7 b/ u6 t+ R& p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 \! Q* D  H' l, c, S  `! Y$ Y2 k/ C% a0 l4 ?2 |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m( ^8 e/ g4 p0 z& B9 v2 |

6 e! c" ?) I) y) G5 n8 p) [7 N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I8 `2 Z9 v% b. [, H5 g: B( a' ~$ D- n7 `# c: o# b: z
  另有一说是元宵[1]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6 r  Q+ Z8 ]+ d7 D
2 x+ p" V, p8 Z, o* U, V& F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r/ B) `0 C0 e" I- F! l
4 p0 `7 A: J! y) \5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 z3 o$ l1 W3 }- c7 D7 R1 E! E! U+ Y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 8 S# p: R' u( A: f, L; g8 T, L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

/ |8 h0 k7 E# ?* x5 H4 i" b: J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 {$ l9 d- K. z# u& h& x: v; a) f5 g% G
  ~1 s4 p9 f, r, L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 \# p# R) z' [: R
- F3 p+ ~$ N+ Y! @/ m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8 W, C& j# B% L( F: E
! ?  V5 [5 ]/ U+ y" L' S/ F9 |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 X! g9 s3 B/ j' ]! w' x( t" P! [$ B& V4 O( Y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 ]" \" J! c- A; n; X
! O4 o2 w6 P5 z1 |, X  袁世凯与元宵
* \8 `4 J1 n3 n( z; d/ s$ }0 N! R4 L2 ?5 |! }3 O' c/ W  z' `3 n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2 s6 ]& V/ W# \9 r" \- x. @; @: h5 f
编辑本段元宵习俗汉族  张灯结彩 ( t8 J5 I& e. C4 ~9 M
, ^6 N# N! W$ _+ P0 [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7 L. B+ T) j, g, S0 ]
5 W: e) c' A6 Z5 k' d, O   & t, O  W; W" c. t9 r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 I- o; z/ E$ o( K# k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 D+ H# f) j4 o1 Q% h) E( I
9 D. ?% Y- [6 D. K$ Z
  猜灯谜 1 l! i: c) `$ K" I; C$ H; a6 ^

4 b$ y2 O. j% P& u  
- l8 h0 c3 \$ B% M
灯谜
1 D3 S0 }9 y( ^  L/ q, k: S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K! M5 ^. R9 E) C, |0 P, H2 q. \& r+ M7 \+ F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 u4 t7 b! C  e* f9 q/ ^0 ~

5 o% \  i2 c7 n: {: X1 {5 h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 r) T' v- [# c
6 d( }5 Z) p5 o  a+ Z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Q$ d" m7 V3 t
2 J6 l+ Y8 Q& A2 X  
& ~+ n7 d' h& d2 g4 @' l
舞龙灯
( l  A2 W! B- z1 N  }
耍龙灯 # U* n: d. O) c, `2 ]

0 m- b. T9 _) j' |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O6 N" e1 v' {" s5 b3 \9 V! ]
- `/ Q6 K& N. H* G' l% v3 [  踩高跷 3 b7 n: g7 q+ u0 E3 Q9 Z% Y2 S4 G

2 Z/ M' _4 i& m1 g/ ^4 q# ~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 \  K4 N1 i$ E' T: C9 \4 ~6 X: ~$ M+ G) {' J6 [; {. j% D- x
  舞狮子 / ~' _- |9 X2 y- t
4 F5 m# ?! D' a  e% J& t8 I
  
% _, d% @9 @/ x4 t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

- U& I0 u" K, }+ V: W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A: d( F7 q! |, d$ n# L7 T6 f0 A- [! l  B: X- Z0 X8 O. G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 U4 C& `* ~+ ^+ h
. d6 X% Y  A7 M/ R% k
  划旱船
: T5 |! J" d: o- g( F
' o) L+ s2 A$ g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 u4 l, [. q2 p6 `5 i+ e- ^

3 P! c. f& s* e+ O% [: s  吃元宵
; k5 O2 _" l8 r& u6 T3 N
" c8 Z$ T/ s6 d, k, b  p( G0 N' x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 a7 s# u# Y: g) `

5 Z0 i* l) h8 C; ^( `7 F* C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2]
/ w* g+ ]5 i, V5 {1 I& K
1 N8 A$ L/ Z; Z( @1 f  祭门、祭户
  C( `# w9 Z8 h. Z& _/ `, L# K6 c" M  W7 v) x; m5 [3 [4 C: N5 B0 o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 m! X1 b0 Y! f0 G! \3 C" N3 n3 Q
! z+ Y+ Y: K" W; o" Q  逐鼠
2 Q& F/ E$ ]" [, ]
; ^: S6 E! R3 P% a% f5 A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 r0 Q/ L# E9 b- L
5 k5 Y8 y) i4 _3 d2 A9 w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 y/ @  R4 d* n1 Y2 l

( X8 P" c1 D8 g* {0 Z  送孩儿灯
' Y: i( s. Y9 C: z/ v6 D  |- ]$ i" }4 q# Q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8 O- B3 J; \& O4 P, t( v

# \: ?  _+ x! \" d* ]; d  迎紫姑 4 J6 x0 z  ^, i1 Y# J# x
# m9 l+ S9 Y- I" J6 Y. L9 g" w8 N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 ; V7 E) V0 M' D0 r3 V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 U# m' ]1 |% M
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R% j! i, I1 r1 C( O0 m4 Z6 ^( \/ v/ r2 a+ K6 `" ~
  走百病   q/ o  y9 X8 \8 l: e" Z
% H2 M+ P! J' ~! P- O0 t+ j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 [# g+ E5 i0 ~' A7 N
+ C2 z2 `7 d0 W4 m/ O' C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 x' M, h; h+ R3 W' E/ B  N* p
少数民族  偷菜节 ; f# x% D6 {* S# Y
+ V7 k0 G5 c* ^  k  z/ G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 r/ R/ J. Q6 }6 a* f

. M# ]' q: W! v, H1 x" x  巴乌节
& B9 {; x1 u8 C$ a* P0 ?6 f0 Z  L
0 H0 W0 K4 N6 W5 ~# i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 D0 u3 a3 U* p" M
节日食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4 W' ]# f; V+ {$ G) e6 Z- A$ I: S' C, C5 b
   ! \& z+ x! U# x) U. n
元宵节代表性食物

9 _+ h0 E, W2 f8 a) t9 h: i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5 F% d( X+ v. }, [* @" c: p3 U
元宵

' X2 i) n& Z" j, r0 `' ]& n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 J6 i5 s1 E. |" ~: C7 V. T

9 n0 f! w$ V# K$ ]5 ^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y* L# z  Y) i6 o2 w1 \2 q) d1 f# Y  `8 u! P+ b8 h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 n1 L% h9 z3 ~
* ^8 ~# w% X1 J: \. {5 w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 m% W0 x5 s7 Z& q  m3 j; u3 u" Q9 A
0 p* ~* N! I* f5 Z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1 B- m; N3 l# @9 L8 S. D1 C3 E6 I中国各地  元宵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7 s+ D# M( |) u9 u4 S- B5 ?  ^$ {
( Y6 Y" ?# {4 i6 V, l! W
  【北京】
. F4 G" u$ G7 K% B  }, a
8 |' E! P; B. D% }& Q) w0 _. P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 X* g3 I. b* a" S( x" [2 |* _' f6 T6 n8 E# H
  【河北省
0 J! y3 |3 A+ P/ G7 _
  K2 ~) ^- n6 K; ]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1 g8 `! T( d: T: J; Z+ {% C! L2 c2 \6 ^( _+ L
  【安徽省
2 Z. o* J; w+ Q+ S+ U7 E( t6 \/ q+ d' ?; c4 C( ^- w  t  D& a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6 r0 i. A8 n7 F

% L: {# c9 U1 g4 A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 g' ]2 y$ C" j9 G" X
' I2 _* y7 h1 K% J0 ^  【山西省】 " c+ Q7 N4 g6 n! P& |# i0 Z

7 l& s: S) P4 ?0 T8 A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 F8 u7 Y- o- _7 D* Q* l7 w

$ \! n2 S( q4 J0 e; L/ R/ U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4 L) S( ^& w; F- W' F4 ?
, ~! S* m7 k" `1 h  X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 k  x, u1 }+ p1 U! y9 |0 n0 v1 d$ _; u/ E: L: m6 ^( W7 j% k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 O; n0 P' d& e# q( f" ]7 m- e4 r

' c  G6 A3 B0 ]% q4 y! q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办大型灯展。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 R1 @" V  \' [! F$ k

, e4 a9 z: M1 d' v) y" ?  【山东省& X" K& W7 I4 G- A: v! r
0 e. A& W+ F8 G% ~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 G3 l. V2 }5 j) W( ^
1 j- Z( d4 q9 e6 H, t) u  【河南省2 v, z* B2 E/ }$ i, {1 b
3 k: z2 Q: f* u& C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 n6 u. T) n# N, [8 L
- N! m) k0 s2 D  【陕西省】
1 {6 q0 o6 d6 i# [$ x' ^/ O4 p* l' Y- q( ?( z" ^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 O$ e/ J5 F4 L/ p/ \# B3 h3 X- `9 t" G, h  j8 T8 @7 Y8 y
  【江苏省! T, r% h1 F0 u4 e1 f4 f
3 a! `0 _) P, T/ F. a2 x/ r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 I6 N' R: V& |+ o. J1 |6 B

4 H. T0 z7 Z  \7 d$ w# F  【浙江省7 w6 {! `+ [. v8 E0 F+ Q1 s9 P

% B0 U6 w$ Z) C0 b; ?' R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 m8 n4 R' s. u- Y* G
( C( l9 W; g  Y
  【江西省】
8 n2 f! w' s* N! Z
0 d& a3 U! X5 K3 `7 x  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9 t) k# E. h: T. n
# |* O+ O* O  N" R# k
  【湖北省  F! f3 Z  V: N/ }) u

1 M4 g( {& @% G+ u3 R+ [" v  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 v2 b# x4 T1 K6 R! w8 h
; X& q6 ^# J% ^, j& f6 n( C  【湖南省
6 O9 H. H+ Q  G, T- O
- l8 x# ^$ N9 o* X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_( c0 e: E' X: P' H

1 m" B; O( q  g: r  【四川省】 " J- G( v9 _$ G4 M' H4 _1 w

* G7 t1 \  t0 a* ~0 ^1 L8 T9 _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4 a! Y" K- O$ x6 ?% L+ @8 K
+ t4 b0 M" H6 o5 t) F0 m
  【福建省$ C* ~8 c6 W1 M* O# y
0 g2 k, B* L$ e, y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 F; S4 f# P* w; ^3 A% Y% S! i) \/ Z% m4 U/ N0 c  g
  【广东省; s' M) |! Q6 @. }- z! X

$ X# k# j0 S6 l. \' B. l0 P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 I* K7 A( a9 Q) S' e. i  i2 j" ^+ T0 U* x; @
  【云南省】
0 Y5 H8 \* _0 n4 d1 H& ~8 A# m
/ D( S# q! m  @( X+ L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 p/ `* d% H+ {

4 M/ c% @: D7 `  【台湾省/ p, t) c: L) K; D% h7 V

  l% }/ Q7 q2 b1 Z8 @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9 q6 T$ `) [  S7 m1 Q% x
" K4 ^$ ?$ m# p6 t编辑本段相关知识相关诗词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 ^0 T6 L) G" v+ X5 U2 X

+ ~( z6 ~( ?0 s0 T+ S* ?9 z" D  
(隋) 隋炀帝
+ q. g9 V  e+ `+ A+ B/ U8 Y- I" M/ O- Y, b  o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 x% m4 }- m! T+ g+ U
4 Y8 I0 R% j+ `1 l9 y/ ?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4 I6 Q7 N; r0 F6 `' x& L* }! J+ b. W8 R; ?. O! T: z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 H/ y- p- y# _
3 r/ g# o2 p) p% D* V& x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 F* H8 ?0 K: v6 o) [

$ ^5 H3 a, E: E8 ^5 D. z  正月十五日夜 6 h' U, c) J- Y6 j

& G. T2 T9 T3 |: f+ V8 `. d  
(唐) 苏味道
5 M- `- h  C) S5 n8 N( G; Q3 Y
7 \" u6 p8 i7 e; ?4 c5 e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5 ^8 W* B+ M/ s' U

& j" L+ s& x+ X1 y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2 l* Q: p7 E4 K* ?0 h
5 I- t+ Y9 R" f  H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s: Q2 @4 D' t
. }- ~. p& J* i6 n/ o# s: P! Q0 C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u, @3 ^9 ~% a( k, }, ^
. g+ d6 h- T  E- x6 @6 `
  上元夜
& @- Q. n$ s8 d
, c$ {! h  D6 T- d( |; a( B4 F  
(唐)崔液
& E& G4 \$ q5 K/ S- n( Q% q6 g' O- i2 F9 F4 Z8 J- k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 ]5 e; M. a& e  ]% U8 D; ^
, m: P2 f- @- z2 ^/ K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t, h% l0 ?$ ~: x' ^
* ?4 D/ y# @, B' A) y/ Q& _9 k
  十五夜观灯 $ u  H: @6 w  N! A! ]2 C
1 v1 N$ g8 T& L% @5 w
  
(唐)卢照邻 7 J, |; H( J" K& V

. d5 z' ~6 k. m# s! N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0 K& K3 h1 {, k2 S' L, z
) I, X  l6 \/ o  e- c; s1 D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I1 a5 d7 ]( n* L# I5 V4 L" m; o3 C3 a0 }6 n  B( K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 D7 E$ b' U6 x
: o, x  |3 u. Z# z2 J6 I; h7 |& W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 H6 z/ F3 [8 [2 I  r2 o) @
) B/ ~4 Y9 t7 J$ y; f( Q. T  正月十五夜灯
" Z8 f' s5 B/ h- c9 V+ f, n* @& r
  
(唐)张祜
, O; K, J! e# p$ c* z0 o2 v- J, H& L
) b( Q" E: q: g, i& H( T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s3 z0 n) l) K) J; p7 G
3 `* E( I" N0 [  q: C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7 s: V% J/ ]+ r( q8 r
; o4 Y% q' m6 S7 C3 U" y
  诗曰 1 {) W4 r6 V, u, t3 b
( Z! [/ q: v+ D6 I- C
  
(唐)李商隐 1 ?, X8 j9 ~9 p7 `2 _
" ]1 q$ P; U+ y; ~% Z* k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G7 H& S5 U# h- d. E7 ^
: {1 X: }& e) q2 x9 t; \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s" w8 e3 v) [1 c: |% q9 r0 S

; x3 r: G/ G/ P3 n* Z3 W  诗曰 9 B& x& v: b0 r1 r/ ]

5 ?7 k2 T' G* D+ `  
(宋)姜白石
: m4 m" d8 m0 {1 _- N( H* J6 ?% s, I: K# x( k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8 O* k* g3 w& l6 S
& g* I6 }" E; T' V" n$ \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o: R! r6 }7 O/ p4 }5 @5 M* o- \
! U# n" {$ \2 u+ e" y5 M# t5 T1 v, g  诗曰
' T% r0 ~- `  `/ K6 ~( h
) C7 r; W+ G: w0 ?1 N, f: ~  
(宋)姜白石
" G0 p/ |# L& `! s$ Y7 B$ \0 T7 j, D; M$ V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 j# G; f& j. Y7 M3 A) \. R" |- D* [$ v1 T/ m, O' i0 i8 [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5 f" T& X5 g) j" n3 C5 M

' l+ J7 K9 D) M$ ?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 }  e( g% y" W' m* j# ?6 w. t6 U; v$ b; e3 }
  青玉案 元夕
) q+ S+ a' b( y9 p& v4 e
; S0 M' g9 C( C) z4 v9 V$ j  
(宋)辛弃疾 0 C! o( b) A4 b

* r+ A% y" g. ]) f7 z: r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i2 D5 o4 x: a. f: |# Z, \* M( X  J6 H5 H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G. p  p8 Q. f5 @/ g
# l. R3 c. @" W0 d. A; \2 P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 S9 _1 c) K$ x* d1 c

0 H+ H9 E7 ?/ }-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 V3 a7 p# ]: n; D  Y$ J& Y5 f
3 ~. e- e0 L( W1 ^  生查子 元夕 / U9 T! C9 \0 z! v0 C6 L' j

( Z  R  M, B# n4 p/ J" J  
(宋)欧阳修 6 c  K+ o1 k! h3 g) a) d, R
3 E0 q# w$ p# Z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B" F' j' u" c
& i  [' h- K' g! R9 u$ o0 c# K( O8 E/ Q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 `. x; o8 R
3 m0 L$ p  ?* ?" ^. V  r/ B: f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8 K  A' R$ l* @5 Z$ C

/ p5 A0 a; s+ }8 Z3 |, L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p; W3 ~. {0 H# A* c1 W
& T2 g2 k7 a& X" ^  (注:一说此词为朱淑真所写。) 8 D7 v2 I# c% U% Q9 c- d
5 G4 d# w  W5 M: y5 b
  京都元夕 , R2 B1 v+ N' T4 \
1 i; Z- k( _+ Y  b% d1 {" ~+ ~
  
(元)元好问
) ~3 P7 U, W* _/ B8 y/ b1 l7 \2 _+ ]& e2 a" K9 e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2 J: H' @, g: Y) X: h5 S5 U! U: Z0 a, U9 D; q* }# F* g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0 s: q: N% O+ X3 @* T; [$ F% q0 [0 s1 o" |7 p* @# K! D* I0 [! l% n
  折桂令 元宵
, k6 O$ z% s+ {/ e: A
! a2 v! C( M1 J5 B7 w# l' _% l  
(元)失名 2 k" ^, P9 N4 C! ]+ O3 I$ y

0 p, ~' q! R* h8 L( s( a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 W! w- t# b9 {( q

  X1 w  Y) a8 o& g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 U% |* n& w! Q/ Y7 B' ^; p

- G  J) u8 c/ |3 x, W8 p$ [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8 d7 }0 L/ F: T8 x
! p& E* \7 Q9 G% w% ^- C" D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2 }6 [! l  e3 w7 `2 z; i
3 ^0 o& R. \& [+ M) i5 N2 }  汴京元夕
/ g1 ?" R$ t/ w, G7 f7 ^: M1 g
1 J0 n7 ~# {" ^" n+ q  
(明)李梦阳 8 U. |2 o# B. o3 x9 m6 f' C

0 I# t( S& y" m" S# e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 x1 t2 V8 j0 a/ O0 i6 u% z! ~+ Y3 R" t& W/ P' Y2 B8 [9 J5 R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 l  }- O9 w+ P) W9 N& d

8 u' z  w1 Q' |& T# A  元宵 7 V+ K1 b8 U6 f$ O. s: Q& I& B

" s9 f1 [( J3 z  I5 @  (明) 唐寅 ( t4 {+ |) w7 u' c- h

2 ^# N% C, F% s: k! S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 f, U& z3 o  ^) [+ X' G  [$ s' _- x
4 w1 g1 t" ]" @7 t$ Y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 ^' e2 B0 h3 j

4 ^/ d5 s/ v% D$ ^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 I' Y6 `! I& l# M- E* [2 W1 `4 _' W6 Q7 x2 Y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 v/ ?, C. o8 z/ w2 G) T
( C/ F+ V& q( w6 F# F  |
  元夜踏灯 % q9 |5 e6 X! }, z: b2 i7 J) O3 e
$ w: H0 c# u% N1 ?0 z  Q: L: x  K
  
(清)董舜民 ) U# D% A( c  k0 x9 h! `/ o

  h& v9 l4 f. v1 A6 y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8 w+ X3 [! L$ C
" D" R+ M$ a$ `8 n/ e5 a1 z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 I# X* x" Z% _2 T. k/ o
+ X5 _  k8 n6 w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 Y0 N/ F$ \( V; [7 }) U1 e

+ t5 e3 c' z0 T; N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 @5 e+ n2 U6 G
/ Z9 D  N5 \# V8 a: S& a) A
  上元竹枝词
7 u3 D( ?4 t6 ~% c6 _, x' V/ t0 Z, A6 g2 Z8 Z& c6 x, ~
  (清)符曾
6 l# F- ?* V6 g' h4 l. f2 l  D( p' ~+ ^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 F  j, t' I% }2 x! M* ?9 e5 W
  ?& i9 ?. B" P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 d! W& s8 C: t, r8 x

  |! w8 F) g( y" d: q; |! _6 S1 G! p  元夕影永冰灯 ( A. _6 B' p! E. E0 _4 l

$ E1 m4 Y7 H! ~4 n  (明)唐顺之
, S4 e6 L4 u3 Q  z$ S. t7 e
" X1 g2 w8 U0 `  s/ X1 n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5 _, E. U+ a; a( X

) A$ @- r# H) J' S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 N9 g& K6 U# y0 H* J8 f

5 D& {2 w. L% ~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3 n; I) e% k/ r( X  y, h, x
1 Z+ i  P; w# ]2 k3 K/ L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i% {( p9 b" ?; x
+ W* e+ V. ^4 [5 A* s
  元夕无月 ) t) ]- T7 f6 n7 i# y

2 t/ c7 w6 E  V% Q7 Z; ?  
(清)丘逢甲
5 Z0 |/ ^" }, x( o" i0 n! X6 ]$ h: g1 G* P/ b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 r% x3 a, W7 m' N  Y! o
% D2 [+ U5 o! a; Z* g, P% T: p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8 U6 g# c- ]* B  A2 B0 o5 i
9 O4 J0 m7 Y6 H# J% }  元宵月正圆
: u$ H7 }& ?1 ~( I8 F5 d$ A7 M  O! N! `  T
  
闽南歌谣
9 Z: ~4 z/ d2 e. l, ?* e- b$ q! U5 _: \' R1 {( {- ]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8 l) [" z; _+ F  T% R
# a5 [8 t9 V# T* R$ o. l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9 M' Z5 r8 J% P- |* g) O  k2 u6 f; ]. v; }; W! J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0 @/ c, G( O) C# p" {7 u7 r' v+ E6 L( d; H! D7 U9 c2 {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 h0 {5 J$ v% a7 M7 f9 X
. a. ?: {" e. |% q# S3 @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 y0 R+ W% g0 B2 }- u. b1 o' D
6 c) m  P; f' ^; e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8 I0 o+ S, E) H. o3 J2 G" _! ^# _0 C  p8 \$ e
  汴京元夕 6 q& m# b2 m2 M. K; A" W* m7 B

0 }/ E: [- g& \* p  
李梦阳 ( j# y6 l! [; }  O( |
" k6 |8 d' d, u( S3 J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 ?5 M. V- Y* K3 H5 {# z

1 j7 T! |' ^; ]/ F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如霜。
% t! j, n* Y7 o% H/ A& P. l) b6 H9 V6 A) n7 h9 h( ^0 s8 e
  踏莎行 侯置
0 u! P( h6 e/ Z  \
% Z2 w& p! x, U: n7 ?: }' i  元夕风光,中兴时候。东风著意催梅柳。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後。拨雪张灯,解衣贳酒。觚稜金碧闻依旧。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 T2 F- O6 n( H, v' M1 u7 u5 z& D
  柳梢青张孝祥
/ N8 E! s% M* C+ l8 S+ h8 z' \
& C* x" I- S: \# [  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 Y4 w5 u" P- [& O7 P; l6 \
经典灯谜  最早的一条完整的灯谜
  ]" c' t" Q1 e: T3 a* A$ M- ]$ D2 b/ q$ }- ?, a) o
  谜面: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打一词)谜底:绝妙好辞
9 B% [* K( V* L8 q
2 b, p. A4 j( D  s1 A  最长的灯谜
( m& B1 X! ^& ~6 _4 z
1 f  c1 ~; O! ?' G3 \8 |5 \2 U, h  谜面:把《郑板桥全集》一书拆成散页,一一张贴。(打《三国演义》中两个人名)谜底:郑文、费观
! d( e3 t$ ]5 ]" I3 Q
' f, o( C8 i' `  最短的灯谜
$ T+ d- L8 I; w5 ^, j% x) g% c3 S
  谜面不着一字。(打一中草药名。)谜底:白芷(纸)
+ s. p& c2 c4 Z- v: X
( ]7 E. q( a; Y2 J  最家常的灯谜 7 F4 k# K" G5 J. G1 t( X
4 L9 D' A) }# ?2 ?2 e
  谜面: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谜底:熨斗 8 y' N1 v1 d. X5 z! Q. M) e
/ ~2 P) H( u/ o" a8 p
  最好笑的灯谜 3 k% h$ ^) t, k. C
) I0 d6 J( H0 x: d1 L
  谜面:臭豆腐(打一歌手)谜底:莫文蔚 ) v9 L  \, G, f6 Z& O
# J) U" C' O9 y' B) J* b& m% g% U
  最具国际化的灯谜
: O! B* w: L# R; O
+ q" w6 @- n5 N1 \+ L9 [6 R9 L9 v  谜面:索马里难民大战杨贵妃(打一成语)谜底:骨肉相残
' X, A$ D+ F- W1 X9 c0 c0 n+ k; j% h4 n
  最难猜的灯谜
+ Q+ v& _0 p" {5 h: `3 r  Q; N. M
; L0 b2 c) s: \! I( N  谜面: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个字)谜底:日 ! d/ Z# u% u4 U& [: N1 S

. z+ t. H" p) O/ v# X1 M4 Q  最一语双关的灯谜 ) }/ M; Z$ Q6 \* U$ [/ M
# @( M% H5 A8 ^$ O% W# Y
  谜面: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打一个物件)谜底:算盘 % W9 K" e2 @+ s/ n5 V' q

+ B# Q# I& S/ ]) O6 ~  最简单的灯谜 ; k2 ^! {9 Z# g7 [5 [6 r! f

& e1 }6 D8 t; P% N5 \/ O" a  谜面:一加一(打一字)谜底:王 ; Z0 \% {, Y. m* _4 e$ q6 i# e& _

$ c7 q1 |/ b( r  f0 b# [8 s/ N; M  最寂寞的灯谜
4 [: |, o5 J% ^$ k0 G+ Z. h+ v: c- d- ^$ v2 u) c/ V( W. ?. [
  谜面:春雨连绵妻独宿(打一字)谜底:一[3] $ E8 L; X0 \& r6 C
经典故事  元宵姑娘
. r, v; E! b3 }/ v6 Z0 a. q, W$ k* C. V2 S$ l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1 C9 l) j& v. m) C8 }$ M! H
8 G& Q$ t0 k$ b; e
  皮影相思 ' ^! f( i0 ~/ h8 b. u
$ y5 m( ?4 S7 m5 v0 U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 N; ^' ~9 w* R0 g- Y7 g& }" I9 m
  破镜重圆 0 }, \$ p' v5 P5 c
( Y/ g' V4 j) ]' Q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 s7 b. Q" @# i3 Q* O) S) g+ s( \0 S3 G
  燃灯七盏 * T9 m# D9 [5 Q/ o/ ^4 K
2 R9 m  a6 i) d# u  {$ V( m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1 `; k$ c& n+ `

$ u& U! w, j/ t; [  s! U  双喜临门
  i: R) L4 O7 C8 F4 o1 S
  ?* R; J7 ^' C. k) `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4]
  ^! c2 m, _  U+ w( s8 j* \经典名人  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2 @+ X' d2 ]6 S3 C" P3 M( Z! e. w( }0 T

% K& A' E# V; _  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9 ]* K8 x. d" ~) W) I+ B; j" `# I  u3 i
  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8 `4 q8 X1 _9 h* F. ^' Z7 c; L5 W0 \. E* X0 P
  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5 l( m1 |& v- l, B* x5 q! [! n4 g# V# I' F. g+ `/ Q5 }+ A# A2 ^
  5.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Z8 N2 w0 G+ W6 p
3 t5 |2 e, m& n  \# ]; I6 l  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3 L3 N: A0 `' ~" z% V
3 U7 z" w. z- O$ V& U, Z$ Y  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 X# \7 H, u: `! A$ Y! d( J- C/ A0 }4 N  Z2 c5 l+ S9 A
  8.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 P1 Q/ W$ {3 G' N- f0 }4 k  L$ G
/ r. k% b# V4 o# x$ {0 N7 X# A  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 S! a! N5 ~* }: U! {) Z: n, ^) y0 `. f% w  R4 q
  10.袁世凯:害怕袁消,将元宵节两易其名的人。[4]
8 T, x; j' D/ s9 t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 \5 _4 d; n7 E" j
* O8 b; Z* E# h" `6 K! l% I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肤浅臆想的七夕。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此为例证。 % M, U4 ]5 n/ U" X

: ]9 \) q9 S; e& n( x) g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 {/ z1 n" Q$ ]' x+ {4 E) h+ }; `5 }$ _科学吃元宵  元宵佳节将至,很多人家里早已备上元宵,一顿吃不完,甚至连续几天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早餐、加餐甚至夜宵都少不了。
9 Q% [7 x, C4 `9 l$ \0 N
* g" }: d6 M4 q  俗话说过犹不及,其实说起吃元宵来也是一样。从营养学来看,糯米皮加上豆沙芝麻、枣泥、花生等甜馅或鲜肉、菜肉等咸馅,都是高糖分、高热量的非健康食品。那么到底如何吃元宵,才能保证美味与健康兼收呢? , t& O3 p- Y! k; \& m8 I3 C

0 D% D& @: O) F  早餐不宜食用
: l0 b( \3 z  F7 ]* c+ p/ g' f) t  t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他营养。这样的食品首先是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D9 T% W, g6 i
元宵与汤团区别  元宵、汤团是两回事。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 `1 l& ~5 K4 _3 W% Q; W
元宵

& n- ]' N' Q# }9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机器做元宵的操作过程如下: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 M. G* s' R, b% Q9 B

6 t8 P8 v+ @  D( d5 I6 e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 ?6 P2 ]* U9 ?1 F3 D

* \! b! {9 @3 }  南方的汤团有多种“流派”,现在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团。所谓“黑洋酥”就是猪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猪油不是熬出来的纯油,要用取自猪肚子里的原块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它,再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这东西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滑糯软烫,值得一试。
: c6 M6 @' F, V! U0 e- Q/ @2 P
# p: x( D( z6 g' P9 y0 U' l  汤团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时间长了会发酸)。可见,好的汤团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这又是它与元宵不同的一个特点。& C& H4 D( P' D+ {- _

1 g5 p8 V1 E- Q6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