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东昌古城一个晴朗凉爽的清晨,开始拆迁的楼北大街,高大葱郁的泡桐树下,北口周围依然人声鼎沸。多年以来,不少古城居民已经习惯了在这里的小吃店铺、摊点吃早餐;但他们不一定知道,在各色小吃中,历史悠久的“八批馃子”已历经上百年的沧桑。
当年,像这样有口皆碑的小吃,在古城有很多。聊城籍人士、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吴云涛先生,曾在收集到一份署名为光绪末年“武水醉丐”的手抄唱本《逛东昌》,其中,对古城小吃多有涉猎:
“前菜市里出焦枣,后菜市里果木行。……茶食饽饽东昌的好,上细果品东昌的强。芙蓉糕、雪花糕,大金棍蜜灌甜又香。口酥、栗酥、箭杆酥,蛋糕、寿糕、玉露霜。枣泥对丝桂花酱,椒盐豆沙有提糖。薄脆云片核桃粘,梅酥瓜饯带闽姜。……开汤丸子热厚饼,八批馃子酥又香。甜沫米粉糯米粥,炸糕麻花麦芽糖。豆包烧卖酥油饼,羊肉火烧牛肉汤。绿豆糊涂沿街卖,滚热的小豆腐野菜香。还有煎饼小葱蘸甜酱,管顿的包子常下乡。薄单饼卷咸鸭蛋,赶集打尖当干粮,干果仁、兰花豆,挎着篮子串酒坊。东门口的山芋瘫又烂,楼底下的酱肉就是香。……东昌府三美传得远,出门人提起想家乡:旧州洼白菜汤如奶,北坝的豆腐真不瓤,著名的还有西关水,甘美赛过扬子江……”
合辙押韵的民间俚曲,描绘出当年古城小吃的鼎盛风貌。倾心东昌饮食文化的高文广先生,曾通过一些熟悉地方史的前辈,对古城餐饮做过不少调查和关注,他说,古城当年的小吃经营已具有相当规模,与餐饮业一起,被称作“勤行”,每年灶王爷八月初三生日,同行们都要到灶王庙聚会。通过他的介绍,记者还了解到当年古城小吃的一些“经典品种”。
“张家厚饼、王家甜沫、丁家馄饨,被吴云涛先生称为古城小吃‘三好’。”高文广说,其中比较独特的是张家厚饼。这种面外层实面,内层发面,有三寸厚、一寸厚两种。烤成的厚饼两面呈金黄色,周围宽边装饰图案,很象一件工艺品。饼虽大,但外酥焦,内白嫩,食之酥软相宜,香甜可口。至于八批馃子,是由油条演化而来。馃子分成八条,两端相连为椭圆型,颜色金黄,酥脆到落地碎不可拾。厚饼、八批馃子,如今很少有人能做了;而像脂油饼、开汤丸子、枣饼……还有一些点心、小吃的老字号,如今已大多失传。
著名作家阿城在他的随笔《思乡与蛋白酶》中说过,思乡“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常常成为游子私念家乡的“主要寄托”。因为,小吃是人类文化生活精致化的结果,蕴含着一个地方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色。
高文广先生说:如今,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年堪为美味的小吃,在人们眼里,大多都成为很平常的食品了;但其中饱含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文化精神,不能丢弃。古城保护与改造,在带动旅游的同时,能带动传统小吃,进而将让一缕文脉、一种操守植入人们心田,是很多人的期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