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许晨认真地给学生讲课(由中国文明网网友提供) 2010年8月13日,齐鲁晚报在山东省发起“同舟共曲---支教行”活动。8月31日,从100多名报名者中选出的9名志愿者到达舟曲,开始至少—个学期的支教生活。今年刚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毕业的许晨,是聊城市唯——名入选者。
【匆忙】
还没领到课本就上讲堂
8月29日下午6时50分,许晨和其他8名支教志愿者从济南乘火车出发,31日下午到达舟曲。“舟曲多水、多林、多鸟,甚至连空气都是绿色的,吸一口便觉五脏六腑通透了。”许晨在志愿者手记中写道。进人舟曲县城,她惊呆了。“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倒塌的房屋、泥泞的路面,还有抱头痛哭的村民,冲刷着我们的眼睛和思绪,这里的一切又好像成了灰色的。”
许晨电话里说,到舟曲二中后第二天,校长告诉她工作安排:教初二(1)、(2)、(5)和(6)班的政治课,每周13节课。“本想先好好熟悉下地理环境,不料在上课前二十分钟,才通知我去给初二(6)班上课。手头没教材,我硬着头皮去了,毕竟因为没有老师,孩子们的课已经落下一大截了。”
资料图片:许晨认真地给学生讲课(由中国文明网网友提供) 【艰苦】
买张电话卡竟要等6天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苦,只是有太多事儿不方便。”到舟曲二中后,这是许晨给亲朋好友的信息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离开家时,许晨没带太多钱,只是拿了几张银行卡。到了之后才知道,舟曲只有一个农村信用社网点,其他银行的卡都没法用。许晨说,她想尽快换个当地的手机号,但当地唯一一个营业厅的电话卡常断货,等了6天,她才买到新手机卡。
全校有近千师生,但水源只有三根滴水的水管,想喝口水都要接大半天,洗澡更是奢侈的事儿。9月9日,到舟曲10天了,她还没洗过一次澡。有老师告诉她,学校附近的浴池冬天才能开业,现在先忍着点。
上大学后,许晨没离开过电脑,去舟曲她随身带了电脑和3G无线网卡,“到了后才发现,当地没有3G信号,周末出去转了两天,也没找到网吧。6日才在一位老师帮助下,发了封邮件。”不过许晨感到满足,“来前说我们只能住帐篷或板房,现在这里有房子住。” 到达舟曲第二中学时,学校给四位志愿者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 资料图片:四位在舟曲二中支教的老师,左起许晨、孙凯、刘亚苹、胡田芳(来源:2010年09月14日齐鲁晚报) 【责任】
备课时都会把手机关掉
上大学时,许晨是班干部和学生会成员,上课时从不关手机,只是调成静音。现在不一样了,她站上讲台时,从不带手机;备课时也把手机关掉,“我也说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只是觉得我必须这么做。”
许晨说,她教的学生平时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其他课外书,甚至一些同学还没见过字典,也不会用。“即使有再多不方便,一看见或想到我的学生。我的心就马上紧张起来,不停地暗示自己,一定教好这群纯朴的孩子。” (2010年09月10日齐鲁晚报) 资料图片:“90后”支教老师许晨(中)跟藏族学生学习民族舞。(来源:2010年09月14日齐鲁晚报) 【留恋】 没有勇气向孩子们告别
支教老师里年纪最小的是许晨,她从枕头下小心地取出一沓纸递过来,“这些都是孩子们写给我们的纸条,胡田芳和刘亚苹也有很多。”上面是舟曲二中的学生们给支教老师写的教学建议和意见,一名学生还在纸条结尾认真地写道:“我喜欢你,姐姐。”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工作、学习,当地的老师、学生都不舍得这些山东老师回家。2010年12月29日中午,在舟曲第二中学的学校大门外,支教老师孙凯、许晨不断被学生们拉着合影。初一五班的学生刘慧芳双手拉着许晨,说:“你们过了春节还会再来吗?”
看着孩子眼中充满泪水,许晨明知道自己春节后不会再来舟曲支教了,但不敢对孩子们说出口:“别哭,听话!老师们都会再回来的。”而在一旁的孙凯也不断劝着学生们:“将来好好学习,考上山东的大学,我和许晨老师都在山东等着你们。” 当天,许晨在宿舍里收拾行李,舟曲第二中学的藏语老师梁硕突然给她打来电话。梁硕正在教室里替许晨上课,他在电话中小声告诉许晨:“我刚从教室里出来,孩子们正在上课,他们老问我你们还会不会回来教他们上课,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上课,我只好告诉孩子们,你们过了春节就回来。”电话还没挂断,许晨便潸然泪下。 在上车离开舟曲第二中学的一瞬间,200多名学生都站在学校大门外,对着车上的支教老师们挥手告别:“老师!我们等着你们回来!” 资料图片(由中国文明网网友提供) 感言 许晨:以前别说受苦,就连享福也得挑着自己喜欢的福享。但是,自从加入支教团队自己是真的长大了。梦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自己所在的舟曲二中,是个大山里的学校,有师生一千多人,学校用水用电特别困难,住房也很紧张。分宿舍,许晨跟另外两名女教师被分到了男生宿舍。 说实话,虽然赴舟曲前,我们立下豪言,灾区条件困难,没有住宿的房子,就住帐篷!但是,当被分到男生宿舍时,从内心里还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但是当看到学生宿舍内,两个学生挤在一张不到一米宽的铁架子床上时,这种不适很快就消失了。 舟曲人民也用最质朴、最温暖的方式给予我们亲人般的温暖。因为我们不太习惯当地的饮食,学校领导知道后专门让食堂给我们做山东风味的饭菜;我们刚来不熟悉周围环境,周末老师们一有空就带我们到处逛,到他们家里做客,邀请我们一起做饭;每当山里收获了核桃、柿子这样的土特产,孩子们就争着抢着给我们送来尝鲜。舟曲人民的热情和校领导的细心呵护,也让我们在千里之外的灾区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摘自许晨在舟曲支教团报告会的发言讲话,刊发于2011年1月9日齐鲁晚报) 反响 父亲:她需要那样的历练
许晨说,从知道徐本禹的事迹后,她一直梦想到西部去支教。今年5月,2010年西部志愿者计划启动,她在学校报了名,但最终没去成。
“西部志愿者是7月底走的,我没去成,心情不好。再加上刚毕业想放松一下,得知8月13日齐鲁晚报招志愿者去舟曲支教,我正在杭州玩。”许晨说,爸爸许林之看到报纸上的消息,立刻打电话给女儿,“我让父亲赶快报名,后来才知道,我是第一个打电话报名去舟曲支教的。”
许林之是聊城市区一家饮食服务公司的普通员工,支持独生女报名支教,许林之说:“只要是做好事,爸爸都支持。”汶川大地震刚发生后,许林之充了五百元话费,通过多次发短信,都捐了出去。女儿为爸爸的做法感到自豪。
许林之说,许晨是家里的独生女,不宠爱那是假话,但他更希望女儿做个坚强、乐观、有爱心的人,“舟曲的孩子们需要她,她也需要那样的环境去历练。” 资料图片:山东舟曲支教志愿者与学生合影照相(由中国文明网网友提供) 老师:许晨去西部 我并不惊讶
许晨今年毕业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是“90后”,是省级优秀毕业生。许晨的专业老师成洁萍说,别看她小、文静、内敛,但是做起事来很利索。成洁萍说,这个小女生走得很急,当时自己不知道她去了舟曲,后来听学生说的。“许晨去西部,我并不惊讶。”
曾与许晨同宿舍的栗宁说,上学时,许晨虽然每周都回家,但她爸爸常在晚自习后来学校看望,“毕竟就这一个宝贝女儿,他主动替女儿报名到舟曲去支教,很多同学有些不理解。”
曾与许晨同班的许志婷说,她为许晨感到自豪。平日里和同学见面,她经常提起“我们班有个同学去舟曲支教了,是许晨”。 (2010年09月10日齐鲁晚报)
评价 蜕变:120天的支教生活 灾难中磨砺的孩子,历经黑暗却给人希望;困境中挺身的志愿者,用爱心托起坚强,用手中的粉笔书写孩子们的梦想。相对于“志愿者”的称呼,孩子们还是习惯称他们为“老师”或者“英雄”。 谁也想不到,教书育人的职业能和“英雄”这个慷慨激昂的词连在一起。但在孩子们眼里,把“英雄”的称呼送给临行的老师们,毫不为过。生活的贫困让初来乍到的他们经历了从未有过的艰辛,但他们在舟曲学会了乐于“受苦”。从别人眼中的“孩子”到学生们口中的“哥哥”、“姐姐”,各种历练也让志愿者们不断成长。(以上素材均由中国文明网网友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