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w/ ]$ W! r# s/ B m5 s8 t1 n& @7 [( `: Q, v, J% e/ s1 n* M
. t( Q3 \$ T6 X$ @+ P5 `+ m9 R2 q
国家主动扶持农民被动受益影响粮食持续增产
$ J! L6 T+ v! W* N9 v 粮食连年稳增要靠“内功”+ i% [9 b. [& V6 m; C. O
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优质粳稻和大豆产区,在2009-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承担增产任务近30%,2011年东北3省粮食预计增产270亿斤。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东北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老人、女人成种粮主力,主要依靠政府出钱“买粮”等问题,粮食未来持续稳定增产面临考验。: w7 R9 H, {, Q/ A R+ o
老人、女人“主导”的粮食丰收
2 r7 \1 ` k7 v# ~0 o' |" L! ^8 m2 Y 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545亿人,其中男性占64.6%、平均年龄34.7岁,女性平均年龄32.1岁;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再过10多年,现有留乡务农劳动力将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6 b1 n$ O6 @, R/ c3 X! \( k( u
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南华村第3村民组村民王其亮63岁,全家6口人共有土地40多亩。他和老伴在家靠种大豆生活,2011年除自家土地外,还租了60多亩。老王说,现在种地比过去轻松多了,基本上不算重体力劳动了,主要的活全都花钱雇农机干了。种地虽然轻松了,但挣钱不多,所以家里除他和老伴之外,全都外出打工挣钱。* w" y2 J- s: ~
据农业部定点调查测算,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545亿人,其中男性占64.6%、平均年龄34.7岁,女性平均年龄32 .1岁;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再过10多年,现有留乡务农劳动力将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
- o' ^/ {, t3 W+ w' p* P+ _) b3 f# N 记者查阅东北三省多个产粮大县的统计年鉴发现,外出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种地收益,是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深层次经济原因。辽宁省昌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3417元增加到2010年7319元,增幅为114%;同期工资性收入增幅为175%,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16 .2%增加到20.8%。吉林省前郭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4年的30元,猛增到2010年的1344元。0 I( {% v4 G" m! r8 f! r: K) p
前郭县农业局长王锏说,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到对种粮农民实行“四种补贴”、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政策均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着力点。但如今中老年人成为种粮主要劳动力,这个不争事实表明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现有政策激励条件下已到极限。换句话说,今后粮食继续增产单纯依靠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效果有限。) h; w g$ B w6 [5 K
另据记者调查,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留乡务农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今后将会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 Z/ a- ~& G K8 ^% s6 X. c3 o0 k# l5 c8 \! o) t5 e! u
政府花钱“买粮”保增产) |4 W: Y6 I* D$ X8 q
大石桥市粮食局长郭成达说,近年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逐步建立对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实行“四补贴”和产粮、产油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土壤有机质提升、水稻大棚育秧等技术推广补助。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U: j5 b2 o! J8 X4 J7 n
这一系列扶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政策之所以能为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关键在于政策“含金量”高,各级财政配套的资金源源不断,可以说是政府花钱发展农业生产,从农民手里“买粮”。离开政府政策和资金保障,粮食增产无从谈起。
% j$ F( p0 u5 l$ g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强化种植业科技支撑,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是粮食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良种覆盖率达到96%。另外,“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占三成以上,但今后单靠扩大面积增产难以为继。
% j. P# s9 e9 H( H7 J 有资料表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是我国农产品增产的又一主要推力。2010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为5561万吨(折纯),农药使用量为171.2万吨。多年来,化肥使用量增幅超过了所有农产品的单产增幅,农药使用量增幅也超过了大多数农产品的单产增幅。今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还会大幅增加,并在农产品成本构成中占首要位置,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4 [9 N/ h2 D5 I* T6 r' ~5 Q7 Q9 F
粮食持续丰收仍有空间9 n( ~9 _/ [) P
《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市场紧缺的粳稻面积达到1.5亿亩,总产量达到7800万吨以上。! V# j/ ^2 i! L% b7 \" N: [
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优质粳稻和大豆产区,也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最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数据显示,东北三省2011年玉米产量超过0.7亿吨,约占全国的40%;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7408万亩和3427万吨,较2010年分别增加11.47%和15.67%,水稻生产获得大丰收。* O. G: X3 {/ M' Z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今后如何长期保持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5 ? {: d8 s5 r. x. O0 C 大石桥市委书记王延东、前郭县农业局局长王锏等人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实施耕地平整和畦田改造,建设完善田间作业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质量提升措施。稳定各项补贴政策,逐步实施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机械深松整地等防灾增产关键技术推广补助。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优先安排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不断提升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7 T% ?9 K6 S7 \ H' P. T
, `% ^9 ~4 p, f; O4 m! M& J东北种粮农民靠卖粮过日子 为省钱被迫少吃肉% R r5 W) i$ G' j9 ?
. m+ t: I! {* O& ~ 农民种粮遭遇成本高、风险高、花费高
9 N/ m+ ]# u3 a( h" }$ X 东北粮食连丰8年比较效益隐忧初现" t9 @( [, f. p& x+ n% r
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未来增产潜力最大地区,东北3省2011年粮食实现8连丰,突破1亿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9%。《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走访10多个产粮大县发现,在连续多年丰产背后,众多种粮农民正遭遇生产成本高、经营风险高和生活花费高等新问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
: f& V, a% b' V, O( ]+ z7 f! k' M
成本急增风险大 缺钱种地难获利
' F' |" ^ s1 z- H! p 辽宁省大石桥市石佛镇前房村第3村民组村民董春波和老伴一起种8亩水田。他告诉记者,2011年能打水稻1万多斤,一年下来各项费用合计9812 .3元,主要包括化肥2041元,拉地脱谷1280元,农药1247元,收割1200元,插秧960元,育苗894.3元,水费800元,土地平整480元,拉秧350元等。老董说,水稻还没有卖,按照目前市场每斤1 .4元的收购价计算,每亩成本投入1226元,净收益670多元。与2010年比较,一亩地收益变化不大,但成本增加了200多元。
' z6 {- N7 j2 q: g1 Z0 S' o 大连商品交易所此前对吉林省13个玉米种植调查点的走访调查显示,受年内通胀环境下物价水平整体上涨带动,种植成本比2010年增幅多在15%至20%之间,其中以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上涨最为明显。8 X) n# G1 H' y1 _3 @) l
黑龙江省海伦市统计部门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花费2010年比2004年增长了86%,但同期人均农业生产净收益增幅不到50%。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支出花费从2004年的1255元,涨到2010年的3541元,但同期人均农业生产净收益仅由3039元增至4251元。生产成本涨势明显,而收益未能同比例增加,投资回报有所下降。5 f2 L+ K% ~0 `& p' ^
农业部前不久颁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显示,近年来,受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原材料涨价影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上涨态势。加之农业人工费用不断增加,推动了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这份规划还指出,从今后趋势看,粮食生产逐步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提高又受诸多因素制约,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日益凸显。0 H" o' X V5 g$ W& h- T
黑龙江省青冈县建设乡双富村支部书记卢丙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全村现有耕地近1.2万亩,常住农户320户、1350人,其中种粮面积超过100亩的大户有20多个。大伙儿现在主要担心,种地虽然挣钱,但与过去相比,本钱越来越多。今后没钱投入,根本挣不到钱。一些人花钱购买各类农机,如果将来粮价下降、种地赔钱,这些借钱买的机械就成为累赘和负担,种地经营风险越来越大。0 u# Y$ v& F: W! p8 H; E& U
+ }5 ^7 w, L4 _' ~
只靠卖粮过日子 生活改善有点难4 Q. R/ ^* A5 I& g& l+ T
黑龙江省青冈县建设乡双富村村民赖凤国说,他和儿子一天至少两包烟,只抽5元一盒的普通烟,孙子每天吃穿用的花销得二三十元。全家5口人一年米面油得花4000多元,肉蛋和青菜也花不少钱,但如果价太高,就少吃点。另外,每年“随份子”钱还得1万多元。一年各项生活花费累计至少3万多元。
8 M$ i" D8 k0 ]* s 黑龙江省庆安县丰收乡丰裕村村民丙树林对物价上涨感受深刻,前几年进城时10块钱能喝二两酒、点个菜,还能吃碗面条,现在这点钱只够点个菜。农民的粮食再不多卖点钱,生活就更困难了。
$ {$ v' B8 A, g9 ~ 黑龙江省明水县双兴乡双河村农民邹秀深说,家里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一,一个读小学二年级,他们每年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开销超过1万元,是全家生活费用支出最大的一笔。
; C+ o. O3 F3 J: o$ F( @' l 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张艳峰说,5年前,当地盖三间瓦房用不到6万元,2010年他家新盖三间房,花掉11万多元。9 ?/ q1 C; x2 U8 _9 [* K1 g
辽宁省昌图县马仲河镇的李曙光在镇上开了一家粮油食杂店,主要经营大米、白面、食用油、鸡蛋、猪肉、青菜和其它日杂用品。他说,当地农民以种玉米为主,平时吃大米、吃油都得花钱买。现在,一袋50斤重的大米比2011年初涨了不到5元。桶装食用油品种比较杂,一桶5升的油价钱从53元到60元不等。现在价格涨得厉害的是猪肉和鸡蛋,一些老百姓为了少花钱就没有以前买的次数多了,每天卖的肉比过去少三分之一左右。) v2 e3 a% T7 f7 e6 _, _6 @) y0 q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阅辽宁省昌图县和大石桥市、吉林省前郭县和榆树市、黑龙江省青冈县和海伦市的统计年鉴发现,这6个产粮大县(市)的农民从2004年到2010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逐年上涨,最低的是青冈县2004年人均支出1186.4元,最高的是2010年榆树市的4771.2元。& A# ?, ~9 @9 I2 N9 Y
在这6个产粮大县(市),当地农民以种粮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总收入逐年增加,但在扣除同样“水涨船高”的生产成本后,其农业生产净收益增幅有限。除了吉林省前郭县和榆树市农民每年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净收益扣除生活消费支出略有剩余外,其余4个县(市)的农民每年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净收益尚无法满足其生活消费支出,即农民单纯依靠种粮已无法“养家糊口”,人均年度缺口最低的571元,最高的3103.3元。
0 ^( }% u& q' x9 D2 R% X, n3 K 据介绍,我国农民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有4项,分别是以农业生产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以获取各类补贴为代表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占49%,工资性收入占40%,转移性收入占7.7%,财产性收入占3.3%。/ `4 X! {0 @% Q0 z8 X
面对困难盼调控 价格推导促发展- z( _! X9 J% R% M
“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并不是挣多少钱,而是粮价不能涨得太快、太高,因为涨得高就意味着将来会跌得狠。”
6 ^: Y7 K& ?: E$ w+ ]" S. T9 g 青冈县建设乡双富村第5村民组村民陈景波告诉记者,在过去10年里,种玉米的每亩净收益从不到100元涨至400多元,尤其是最近两年涨势明显。但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并不是挣多少钱,而是粮价不能涨得太快、太高,因为涨得高就意味着将来会跌得狠。我最希望的是粮价能稳定下来,就目前种玉米的投入成本而言,每亩地净收益300元以上是我的价位底限。# H2 U8 m) t- S
大石桥市石佛镇前房村第3村民组村民董春波说,虽然我种水稻每亩净收益670多元,与2010年比较变化不大,但成本却增加了200多元,尤其是化肥、农药和人工费涨得快。如果以后种地成本还增加,那真得考虑是否还坚持种地了,因为投入超过一定极限,就没什么意义了,毕竟种地的农民不是资本家、大老板,玩不起高投入、高产出的买卖。希望国家能控制好各类农资价格,或者提高对农民的补贴额度,降低种地成本。
8 ]$ j( Y# [6 C# W8 E7 ^/ y$ @6 O; i1 h 大石桥市委书记王延东说,粮食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农村社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进程中的一种积极现象。在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三化”大背景下,随着传统的城乡割裂、农村社会封闭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等问题的日益消除,城市经济必然影响农村经济,其中价格推导是重要方面。但要注意到市场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生产,增加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因此,可以考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力度,避免农业生产领域内单一品种过热,抬高产业运营成本,导致产能过剩、产业衰退,这种产业经济周期波动对农民的影响和伤害。: h; u7 C" S; N" R& ^$ w1 k4 d* G; f
. M6 K: i ?. Z' }2 g& [$ \8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