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2|回复: 1

越感动,越丢人:“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9 15: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感动,越丢人:“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来源: 周子涵的日志 按:
政府雇佣的网络评论员们常用的一句话是:命苦不能怪政府。“感动中国”节目用一个个鲜活的悲惨经历告诉我们,比我们更命苦的人大有人在;又用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平民英雄人物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角落还存在有关爱,人性的光辉还闪现着。再加上主持人煽情的台词和富有感染力的念诵,我们彻底感动了,眼泪涌出了,再也没有力气追问那个问题:我们为何这样命苦?而导致悲剧的根源依然存在,还在为我们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感动”。作为一个在共产党关怀备至呵护下成长的电视台,CCTV小心翼翼地在政治宣传和商业利润间寻求平衡,可喜的是,它在两方面都成功了。


越感人,越丢人:“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日前举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10人获奖。节目照例取得成功,舞台上荧屏前照样泪雨滂沱。不过细一思索,这其中问题不少。



  她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他把卖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她8岁开始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以上是几名感动中国获奖人的简介。他们的事迹足够感人,可麻风病人子女、贫困学生、瘫痪病人,这些本应由社会保障解决的问题,成了感人的因素。由制度漏洞、保障缺陷来营造感人情节,这种逻辑的结果就是:故事越感人,我们听后反倒越觉得丢人。


每个感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尴尬的缺陷

麻风病人子女教育,记者管;贫困生上学,烤羊肉串的管

  “感动中国”的一个评选原则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这个评奖初衷是好的,可一旦陷入了塑造“平民苦情英雄”的套路上,就往往为了感人而闹出笑话。比如这届的两个获奖者:张平宜和阿里木,他们一个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2003年起至2011年,她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四川省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另一个是在贵州毕节把卖羊肉串的。8年来,把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评选者的用意是显示他们所处环境的艰难,以及完成这些事所需付出的努力。然而可笑的是:麻风病人的子女得不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有效安置,而需要一个台湾记者去管;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孩子,没法上学,而需要一个卖羊肉串的人去支付他们的学费。这种感人事迹在让人感动之余,不由得脊背发凉。

本能反应几秒钟,到处领奖几个月:最美妈妈的尴尬

  2011年7月2日,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杭州一10楼坠落,吴菊萍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孩得救了,但吴菊萍的手臂瞬间被撞成粉碎性骨折。整件事吴菊萍思考时间不超过两秒。按她的话讲,“这是本能,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话说得很实在,也很合理。因为她是妈妈,把孩子当宝贝,看见天上掉下个孩子,本能地伸手接一下,这本应是人之常情。在当今这个人情日渐冷漠的时代,她的事迹有了感人的因素,这都是正常的。然而把她树为典型,受到全国各级嘉奖,就显得不那么正常了。被她救的那个孩子一家,在开始时一定对吴菊萍千恩万谢;但在宣传了半年后,他们作为人肉背景、苦情戏垫背人、没尽到监护义务的典型等角色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时,想来也是尴尬无比的。而全国人民看了那么多次,也渐渐看腻了。一次历时2秒钟的本能反应,被捧为了全国前十的感人举动,这本身就具有黑色幽默的感觉。



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

杨善州:清苦一生 死后热闹

  本次另一名得奖者杨善洲,是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后,他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临死之前,把这个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了国家。杨善洲的事迹在去年被拍成了电影,他清苦的一生得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另一种尴尬正等着他。
  去年夏天,《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等影片相继上映,《杨善洲》等一批主旋律电影也同期上映。有部分网友在微博反应,他们去影院看的是《变形金刚3》的电影,而打给他们的电影票却是《杨善洲》的。一开始还是个别人爆料,之后有此经历的越来越多。有的人还把影院票根展示出来,称花了80元买了一张《变形金刚》的票,打出的票根却是《变形金刚》20元、《杨善洲》60元的两张票。业内人士,上海联和院线副总吴鹤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曾建议旗下影城“双片连映”,即一部进口美国大片搭配一部主旋律影片进行连映,只收取一部影片的票价。简而言之,为了制造国产主旋律影片票房不比进口大片差的神话,用人为的方法把本应属于大片的票房,挪到了《杨善洲》等主旋律影片上。清苦了一辈子的杨善洲老人,如果得知有人用如此手段消费自己的名声,不知会作何感想?

白方礼:去世七年终获“致敬” 当年刘翔比他感人?

  白方礼老人,从74岁开始蹬三轮车挣钱,一直到90岁,共捐款35万元,资助了上百个学生完成学业。在他捐出了最后一笔500元的助学款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白方礼老人的事迹从被媒体披露以来,感动了无数人。然而在2004年的“感动中国”评选中,他不敌刘翔等人而落选。老人于2005年去世,当年他再次入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却又不敌“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而未能入选。

  关于感动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不同。但得出“白方礼不如刘翔感人”这样结论的人,其感动的逻辑又显然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感动不同。在网络上被人们纪念了很多年后,今年的“感动中国”活动中,以“致敬”的方式给了白方礼老人以应得的荣誉。

  杨善洲和白方礼两位老人,生前都在清苦、默默地干着自己认为正确、应该、积德的事。而在他们故去之后,他们不可避免地被消费、消解了。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感动中国”评选逻辑硬伤:用缺陷讨眼泪  


用泪水化解矛盾,用感动转移情绪
  刚才谈到了“感动中国”的选人标准问题。评奖者内部肯定有各种考量,比如一定要有少数民族的名额,一定要有军队、公安战线的名额,一定要有教师名额,一定要有刘翔、袁隆平这样的名人以提升知名度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句话可以概括,即选的人要能起到“用泪水化解矛盾,用感动转移情绪”的作用。
  评奖者应该比我们清楚,这一个个感人事迹的背后,是一个个制度漏洞、保障缺陷的残酷现实。然而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树典型,宣传感人事迹,恐怕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种种丑陋现象层出不穷。而一个人人自危,人人觉得冷漠的社会是不利于治理的。让老百姓感动,让大家看看有比你还惨的人,成了有关部门的需要。同时,社会矛盾引发的不满情绪也要通过适当的渠道排解。于是,塑造典型——营造悲壮感——转移民众注意力——掩盖矛盾缓解不满,这样的一个感动流程就应运而生了。简单来说,就是有感动要上,没有感动制造感动也要上。

感动之后应是行动 期待着“感谢”替代“感动”的一天
  说到底,老百姓需要的不是感动,而是感谢,更具体说,是一个“说感谢的机会”。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上不起学,一个蹬三轮的老人资助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感动了。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与保障,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我们去感谢这个“让孩子上得起学”的机制;我们不要期待一个老人默默种植荒山20多年,然后将一片树林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频繁发生,而应把开发大城市房地产的热情分10%过来,精心开发一下我国大片的荒山沼泽;我们不想再看到“8岁孩子照料瘫痪母亲”这样所谓感人的新闻,而想听这个孩子在她妈妈得到良好保障,受到精心照顾之后,对照顾妈妈的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然后出门跟小朋友跳猴皮筋去……我们不想看到畸形的感动,而想痛痛快快说一声谢谢。请给我们这个机会。


发表于 2012-2-14 20: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0:}太尴尬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