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回复: 0

南方都市报社论:深情缅怀小平,再立改革丰碑(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5 1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7年2月19日,历经93年风风雨雨的世纪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15年过去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都应该来共同缅怀这位共和国的重要缔造者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虽然已经离开我们15年了,但在过去的15年间乃至未来的数十年内,凭借他所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依然并且会继续极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15年来,在邓小平留下的众多精神遗产中,最频繁被提起的依然是他对于改革开放的亲力推动。以1978年为起点,从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一项项惠及全国各个阶层民众的经济改革政策陆续推出,刚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的中国人,终于得以欣喜万分地自由创造个人的美丽生活。当然,经济改革并非没有阻力和困难,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系列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刻地考验了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生命力。但在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的时候,正是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不顾自己的身体安危,坚持要到南方考察。最终,这次发生于20年前的“南方谈话”,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出低潮阶段,并再次开启了一个至今尚未结束的高速增长期。
  两次奋力推动经济改革,最终为市场经济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是邓小平留给中国最为人称道的精神遗产,也是他对中国社会最直接的影响。不过,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绝不仅仅停留于确立市场经济地位一点,而更体现在他对于改革本身的坚持,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担当。这一点,无论从他用“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澳门,还是坚决从自己开始废除领导干部终身体制来看,都有着颇为鲜明的体现。
  当然,审视今天,除却市场经济、港澳回归、领导干部终身制被废除这样一些“看得见”的改革成就,邓小平留给后世的“看不见”的遗产,例如实施改革的勇气、对于历史责任的担负,以及对于民间声音的包容与倾听,则似乎更应该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呈现。
  较之1978年和1992年后的中国,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或许已经更加复杂:随着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和矛盾的不断累积,改革的共识正在趋于破裂,而随着经济改革的越发成功,改革发起者———政府已经嵌入一个庞大复杂的利益网络,要继续推动某些垄断领域的市场化和开启社会领域的改革,需要面临的现实阻力已是今非昔比。然而,走在又一个十字路口的中国并不能因为改革的阻力巨大,就放弃改革甚至选择倒退,数十年前我们未曾放弃,今天我们同样不能气馁。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改革使命,如果说此前的改革主题在于创造一个市场领域,那么今天的中国社会亟须的是腾出一个社会发展的领域。与此前的经济改革类似,政府需要的是一次角色的大转变,在市场领域中,政府的唯一角色便是监管者,而在社会领域中,政府的角色也需要从原先的“大包揽”变成理想状况下的“分配”、“协同”和“监督”。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既需要观念上的变革,给予民间社会更大的社会空间,也需要政府重视介入社会建设本身,乐于倾听、敢于接纳民间的建议和思路。正如当年小平对待小岗村的单干行为,以及傻子瓜子年广久的成功,所采取的都是一种鼓励而不是封杀态度。在今天的社会改革中,我们并不需要政府脱离实际的苦思冥想,而希望政府本身的改革决议能够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深度认知层面,通过广泛吸纳民间智慧,最终力促社会改革的成功。
  回望过去,翘首未来,改革时机已经近在眼前,改革的优劣势也分明可见。一方面,改革的阻力更加现实,改革的主体被嵌入了复杂的利益之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动力,但另一方面,民间的改革的呼声巨大,民间的改革智慧也在频频闪耀。同时,改革开放的启动者邓小平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前文所列,我们既可以看见改革成功的种种成就,也可以感受到他所留下的改革话语依旧主导着这个时代,他所秉承的改革的决心、改革的勇气和改革的精神,更是长久地矗立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巅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