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1|回复: 1

聊城十二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18: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中,可主打“聊城十二圣”或“聊城十圣”(不包括孔子、孟子)这一品牌。因这些圣人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知名度很高,大部分又是聊城所独有或与聊城有密切联系并有古迹为证,大力宣传非常必要。    1、字圣仓颉,上古时期黄帝史官,“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指掌而创文字。”仓颉去世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兖州府志》载:"在城(指原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东阿县志》载"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圯。道光五年知县李贤书捐俸重建。"仓颉墓原有高大的墓冢,墓前有古碑数幢,祠堂三间,二层,其上有匾额‘仓颉墓’三字。此地尚存仓颉墓碑、仓圣桥等遗迹。
  2、隐圣巢父,唐尧时的一位高士,为世人所崇敬,尧闻其贤,欲以天下让之,坚拒不受,隐居在聊城,营巢而居,以放牧了此一生,人称巢父。去世后埋葬于此,后人称其墓曰巢陵。“后晋二年(945年),黄河决口,平原郡治所王城(即聊城)淹没,州县治南迁巢陵,筑起城郭,曰巢陵城。宋淳化三年,黄河再度决口,巢陵城毁,州县治迁至今所。”巢陵遗址在今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1公里处,史志称此处“为巢父放牧处,碧草如茵,蝶舞鸟鸣,古为“聊城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3、任圣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今莘县人。出仕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教民种谷植桑,后为成汤重用,助其灭夏建立商朝,汤尊之为阿衡、保衡,总理国事,历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帝,乃五代元老,世称贤相,孟子称其为“圣之任者”,去世后帝沃丁以天子礼葬之。莘县旧志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莘亭建自汉时至清康熙年间,亭基仍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旧志将“伊庙松风”列莘县古八景。
  4、信圣季札,又称公子札,春秋时吴国国王诸樊之弟,因重信义名闻千古。《史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这就是广为传颂的“季札挂剑”的故事。后人在徐君墓前筑起一座高台,名曰“挂剑台”。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有史料可查询的讲诚信遗迹。挂剑台原在现张秋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台北原有季札祠,台周围据说还生出一奇型‘挂剑草’。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7年),挂剑台及祠庙皆被大水冲没,而立于季札祠中的十三通历代名人诗文碑刻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5、歌圣绵驹,春秋时高唐人,为齐国民间歌舞名家,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国家级歌星。史载“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居高唐,善歌,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变国俗”,“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他弟子众多,形成浩大的民歌队伍,为古代民间歌舞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唱的部分作品被孔子收入《诗经》,可见其影响之大,后被奉为“音神”。高唐县城东门外原有“绵驹故里”碑和绵驹墓,墓旁有“弟子安琪守墓处”石碑一通。清乾隆《高唐怀古》有“为忆绵驹能变俗,深惭刑措让成康”的佳句。
  6、至圣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 ,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多次经过莘县城东关外的东鲁店并为其题写店名;止宿于今阳谷县安乐镇后屯村西 ,“西望有莘之野”,“孔子宿处牌”仍存;应召自卫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乃回辕归东,作琴曲《陬操》以哀之,后人将此渡口名曰“鸣犊”,并立石刻“孔子回辕处”记其事,后又在此修圣迹庙。此外尚有孔桥等遗迹多处。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7、义圣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前245),又称鲁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时人尊称鲁仲子。秦军围赵都邯郸,他以利害劝赵、魏 “义不帝秦”,赵、魏接受其建议后联合燕、齐、楚等国抗秦,邯郸围解。田单以即墨为根据地反攻复国,“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唯独狄邑“三月不克”。“田单乃惧,再问鲁仲子,答曰将军‘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明日,田单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随后田单进攻被燕占据的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乃自杀,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史志记载,鲁仲连故址茌平县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今望鲁店村鲁仲连祠及墓修复完好。
  8、军圣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因在魏国受过“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刑,故名孙膑。孙膑早年与魏国人庞涓共同习艺于鬼谷子处。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孙膑之才,派人召之,借故施以“膑”刑及“黥”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其后齐国使者淳于髡至魏,暗中将孙膑载回,大将田忌深服其才,转荐于威王,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孙膑先为田忌设“批亢揭虚”(即避实击虚),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庞涓势穷自杀,孙膑因此而名显天下。后隐居,著《孙膑兵法》。旧时阳谷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及大、小迷魂阵,莘县有马陵之战古迹等多处。
  9、亚圣孟子(公元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晚年回到故乡作《孟子》七篇”。“茌平城东郊旧有孟馆,孟子至齐梁时至此”。孟子路过冠县时,受到百姓的欢迎,留下村名“千家店”,即今天的店子村。他 “止车而立”,在此晓谕当时的纵横家景春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止车而立”处,至今仍叫“直立村”。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字平子)为纪念此事,在此建有晓春亭,晓春亭遗址位于冠县县城东北5公里的张平村。后人在晓春亭旁又建孟子庙,成为地方官绅、儒生及百姓祭礼孟子之所。
  10、辨圣淳于髡,战国时茌平县人。《史记》称其为“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并将其列为《滑稽列传》之首。他是战国时齐国有名谋士,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虽出身微贱,其貌不伟,但以博学著称,他凭着自己的聪慧与才识,荣膺稷下先生之职,历桓公、威王、宣王、湣王四世,计八十余年。其墓在县城西1公里处。“髡林夕照”为茌平古八景之一,“髡林”“即旧日淳于髡的墓林,夕照之下,此处烟雾缭绕,郁郁苍苍,其慨颇盛,故列为胜景。”
  11、呗圣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文学家,曹操第三子,太和三年封东阿王,期间“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世”(《法华玄赞》卷四),世称“鱼山梵呗”或“鱼山呗”。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就是从曹魏时代开始的,曹植就是“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曲--梵呗之音创始者。作为最早的中国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旧志将“鱼山闻梵”列东阿古八景,“现东阿县鱼山曹植墓保存完好,正重建梵呗寺并将举办首届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
     12、乞圣武训(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人。7岁丧父,乞讨为生,终生未娶。自咸丰九年(1859)开始行乞集资兴学,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先后于今冠县柳林、临清市杨二庄、临清御史巷建起义学三处,时山东巡抚张曜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并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附:
聊城三圣

微子
  本名开,汉时称启,为商汤的16世孙,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商末周初朝歌人,因其封国名微,爵位为子,故称微子。古聊城有微子国,宋《太平寰宇记》及当地有关史志载:“聊城有商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故有城存焉。”城址疑在今聊城开发区蒋官屯镇邓屯一带。
  据史志记载,微子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一,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国,即今聊城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曾作<伤殷操>:“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后承成王命代殷後,奉其先祀,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寿终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微山岛。
  《论语》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因此,微子可称“仁圣”。

闪子
  周时孝子,姓氏无考。今莘县人,以“鹿乳奉亲”列古“二十四孝”之一。据传,闪子父母年老,俱患眼疾,思食鹿乳,闪子乃衣鹿皮入鹿群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误以为鹿,欲射之,闪子见状,大声疾呼,具情以告,得免。殁后封为王,称闪王。闪子的故事在汉刘向《孝子》中也有记载,称闪子“父母年老,并皆丧亡。闪子晨夕侍养无阙,常着鹿皮之衣,与鹿为伴,担瓶取水,在鹿群中,时遇国王出城游猎,乃见间下有鹿群行逐,王张弓射之。误中闪子,失声号叫云:‘一箭煞三人。’王闻之有人叫声,下马而问。闪子答言:‘父母年老,又俱丧明,侍养无人,必应饿死。’语了身亡。诗曰:闪子行尊孝老亲,不恨君王射此身,父母年老失两目,谁之一箭煞三人。
  莘县城南有闪里村,传为孝子闪王旧时居处。莘城南关古有闪王庙,城南2里处古有闪王墓。旧时褒封甚重,题咏甚多。“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宋元时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影响很大。因此,闪子可称“孝圣”。

晏子
  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卿,齐景公时,晏子为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宰。“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这就是著名的“晏子治阿的故事。由此,齐景公知晏子贤,用为相,任以国政。晏子善辞令,多所谏净,颇有政绩,与管仲同为齐贤相,并称“管晏”,有《晏子春秋》八卷。孔子对宴子评价极高,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因此,晏子可称“明圣”。

发表于 2012-2-7 1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