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24 11: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T5 ]: q0 G/ B9 W
摘要:当代“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等要符合“90后”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规律。长期以来,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多重角色于一身,忙于事务、疲于应对,本文将“咨询师”角色融入辅导员多重角色中,从咨询师的立场、咨询方法等方面探讨辅导员工作,期冀更好发挥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作用。
" V# g/ H, y4 u2 q: X
$ P+ T, n2 ]; ]& N, Q. y, c# V4 r ~, ]4 E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咨询师;角色
$ G. b+ W: [+ t% {/ e" Z2 Z7 {7 A9 N" D$ `
# C7 Y$ a/ {& Y, {: r3 ?$ ^
; q- J: E# s3 u
! @4 \" q9 ~! @/ p4 f/ f f, f* d
! ?* [$ k+ o) w4 E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后,从事务、就业、心理、思政 等多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更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咨询师”的角色和立场为切入点,将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业的促进者、生活的指导者、思想的解惑者、人生的导航者与“咨询师”角色融合,更好的发挥辅导员“战斗堡垒”的作用。: b- g4 D2 s) C6 M0 s4 w8 E
8 C$ U6 p+ ~4 k. k# ^
. Y# U- F* y6 I7 T# W- I 一、 辅导员之“咨询师”角色的工作立场
7 b6 Y% f9 L) p/ E; F9 R5 T! x& M( P6 `( l: i7 x: h% x
7 }* f9 `7 w" \; E* |
基于个体存在的差异,笔者认为没有能够整合的理论,而有可以整合的技术。高校辅导员“咨询师”角色的工作范畴,即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帮助与引导学生,要坚持的立场为:咨询技术帮助的是在发展中有困惑的学生;内心矛盾有冲突的时候需要直接与学生说;给自己设置时间等待的底线(一次多久;一周/月几次等);不要轻易调整学生的认知,学生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定义;出谋划策的人会被问题拖累;来访者买的是清晰和坚定而不是选项(95%的人都是有想法的)。
+ K% E3 l% w8 R: w5 y- E, J8 _' T, l5 `
: f! E0 A1 _/ Q. W
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立场,要明确老师的作用是使自己的系统更加清晰、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加快捷,明确在咨询过程中重在重塑学生的感受,个体对个体的影响远大于技术对问题的解决,要关注关系而不是关注技术。0 u0 ]/ ?8 A. s3 G* i* c! H% s
/ {1 m/ j% u9 v' ]! l
. H, b, X2 g- _" A* ? j8 a4 z. X
二、 辅导员之“咨询师”角色的工作方法 $ N. y. _* ?2 X0 w3 O, G
4 B/ w" I/ M( D- _
7 U; T. W1 d. h# A8 W, ]; q (一)倾听
, s/ r, r( L! |% L1 D8 B6 i% N4 `8 ^ T- ]4 b# o+ [ I" K3 S' c; u) i
. k% Q0 n9 n% T1 t( t
要发挥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角色,倾听在于听事实、听感受、听期待,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即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和全部感受的专家。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了解、自我指导。3 V2 @. g) {8 Z7 T7 R0 N) g3 c3 e
+ G! j+ t/ p4 G: S1 q. }1 f
0 r6 F* z9 ~" F; N 使用工具可以采取愿景、角色、价值观、能力、行为(行动)、环境模式(用魔法师的语气,结合视觉、听觉、感官等描述愿景);引导学生清楚在画面中扮演的角色;追问学生可以展示及胜任时需要哪些能力;让学生明白角色做的事情及角色变化带给自己在时间、地点等多方面的变化。
0 J* `; T8 ~* ?9 z$ W- J8 L) |
& ^' d0 A- ~7 h4 }3 ~
! S5 L6 `4 t( n0 @9 e4 r (二)全面的信息 - ?. t; v8 P+ _5 {/ j0 e
4 d3 n6 X% O. t" b0 I
& j% p7 z9 n- t, y3 @, \8 w 要发挥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角色,全面的信息在于掌握悬浮注意,即理解职业化程度的3个层面:沉入水中(只有深度、温度、味道、感受等,不被带走);浮于水面(有参照物,双向看问题);悬浮水上(有来源和走向)。理论基础是格式塔理论,即主张活在当下。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其自己如何思考、感受、行动,促进改变(选择参照物)。 1 l0 @0 j! Z' z, s
/ p: P& m3 |# U+ L) w7 C! b8 _2 c& m
, j2 E# i. t0 `3 J
使用工具可以采取时间、价值、观点、系统、信息、扩大、奇迹8个词语造句形成的假如框架:假如要成为或达到什么目标,你觉得需要多长时间?假如实现,你觉得有什么价值(意义)?别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会给你的建议是什么?假如实现了,对你现在所处的系统(家庭,亲友等)有什么影响?你现在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了解信息,最有可能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这样的行动,给你能够带来什么变化?假如奇迹发生,愿望实现,那个时候的你最想对现在的你说点什么?
( Y: L n0 J L6 N) Z, b$ G; c7 M: ~3 y% V2 P5 G @
& U5 r; N; y5 s/ t2 @& }5 | (三)自由与责任
. |, N" Z, O6 y) W9 N8 f
' \1 K3 {9 ~+ M/ d. A
# [2 C+ [; K, \' d Y/ X6 p 要发挥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角色,自由与责任的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即认为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责任。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自己对问题的责任、自己可以改变而采取的行动等。) O4 K+ P4 t1 V0 b6 H
2 u, W, {1 i' b. w3 X* W( ?9 g# q: `1 L# A* Y
使用工具可以借鉴存在主义的思路:让只看到自由的人发现责任;鼓励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发现新的自由(自由背后的责任和责任背后的自由)。选择中,引导学生往后看,困住自己的是什么?往前看,自己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现在,自由与责任有哪些?6 |' q/ C7 j# N
4 ?2 e4 m) g7 y+ N
, R1 i, Y5 f, d$ A s- k
(四)角色的改变
$ L- L3 [3 G, s' P6 E: ~) Q' K6 N) c
( m o8 D7 ]9 b' o# s% U: p* _
. h M/ P, i8 \' q6 l% ` 要发挥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角色,角色的改变在于掌握认知理论(即ABC理论:A(诱发事件),B(基本信念),C(情绪和行为)),即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取决于人内心的基本信念。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就是化解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如过于概括化(如以偏概全)、错误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如不学习还想考80多分)、对生活和要求的错误知觉(如对客观事件的主观臆断)、对个体价值的盲目贬低或否认、与目标不一致的判断等。
' V: e9 o" e! u. I2 q$ [" x* G* N" F9 S# l! p
9 i; B& b2 g _* _2 r
使用工具可以采取“自己、不关联的旁观者、利益相关的人、全程跟踪的“摄像机”、榜样、未来”称之为“6把椅子”的模式:关于什么问题?(第一把)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在这段时间里,对别人的意见如何看待?(不相关的旁观者)(第二把)相关的其他人如何看这个问题?(相关的人)(第三把)在这件事中,你的决策权有多大?两难选择中你的感受是什么?(摄像头跟踪)(第四把)决策做了将会影响你多久的职业生涯?最终实现愿景需要多久?愿景实现时候的模型?期望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五把)作为什么角色,有什么样的价值?发挥多大的能力?对能力有无挑战?工作中的一个时间点,日常行为会有哪些?对自己的影响有哪些?做的好的人可以给你什么建议?一切都实现了,你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第六把)" x: A+ X: w6 H* M, M
) z2 N) `, v% P
; Q; H! U9 L; t& O( K Q (五)赋能与陪伴
: U; s: m) u9 M, E4 e( k% c
5 o Y: `. O0 t* L0 l* s; u/ L3 `6 Z. C# u/ m
要发挥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角色,赋能与陪伴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即创建积极的期望,寻找实现的路径,建立信心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后现代中,咨询师不会把自己视为一个可以科学评估并解决来访者问题的专家,而是会努力成为那个探索来访者内在的参照体系、帮助来访者创建更加美好生活的专家。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任务就是关注学生想要什么,努力发现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行为而不是追求问题的病理学解释,同时将不可改变的判断转化为可以改变的尝试,如建议学生可以将宿舍关系一团糟转化为宿舍关系融洽一点、专业与兴趣不匹配转化为要更好的顺利毕业等。
3 z6 e; Q" ~& K8 J
- L( c4 a! c5 ]0 {
! B6 P2 b$ r0 a( ~3 v. z6 b' l: E 使用工具可以采取“你要什么、对你来说那是什么、此刻你在哪里、你可以如何实现、你的行动将带来什么、期待什么、是否合理、如何引发、怎样行动、如何保持”的具体化模式,坚定“OK、资源、选择、期待、改变”的理念,即:学生放在个体的背景信息中都OK;学生在找到咨询师之前已经拥有了让其获得成功快乐的所有资源;学生会在当下做出对其来说最好的选择;改变不可避免,一定会发生(速度不同);一切情绪和行为的背后都有更好的期待。* m. F# U6 B- D2 Y6 G, G* u
- |- `# v) E5 F& m, k
; M" u7 x0 d! j1 I- L7 R (六)整合的思路 " x+ |. y) e5 [
: D6 b( `; O5 P! G
* `1 k+ U9 e0 ` O 要发挥辅导员工作中“咨询师”的角色,需要整合高校辅导员在认识、认知、角色、问题、责任、行为等各方面的理念、方法等,将“建立关系(人本主义与倾听)、澄清问题(格式塔与假如框架)、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调整认知(认知与6把椅子角色转变)、增加行动(后现代与具体化)”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新思路、新出路,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
0 @* E' p* a1 _$ J
! o* c! ?$ d- ^( {# W1 d, j
# P! |- m, N" h; _& A6 j 三、 辅导员之“咨询师”角色的工作案例 $ I' a1 R" N4 d/ K$ |" w
5 b( Y& Y6 b1 Z- n3 j
- v% i0 p8 E; D* K2 @. w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学生作为来访者咨询相关问题,结合本文观点,以案例简要回答的形式说明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扮演“咨询师”的角色:
, {6 A5 a7 F) i. u% S/ s" l) K, E# L7 P! {/ X. Y
3 {) h y( y+ o3 v 案例:我与别人的关系不好7 I/ i! M1 ]9 r7 r
* _: M6 {4 ^6 ^5 K/ q n! B7 f/ J7 ?9 A7 C& I F
问题思路:你想改善与某某的关系需要多长时间?改善了关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果你和某某的关系用分数来定义,非常满意是10分,非常不满意是1分,你给你们的关系是多少分?你想让你们的关系在预期时间内达到多少分?达到那个分数的具体表现?(感受、态度等,注意分数的可行性)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你所处的系统(家庭,单位,圈子等)带来什么影响?周围或印象中哪些人不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他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对你说些什么?达到既定的分数(状态),你还需要了解什么(学会什么)?了解这些信息,你会做点什么?一段时间后要实现这个愿望,接下来你最有可能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无论结果如何,努力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可能是什么?假如奇迹发生的那一天,你的目标实现,那一刻的你与现在的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改变是什么)?5年或10年之后,站在那里看今天的问题,你的感觉是什么(想对现在的你说什么)?你迈出所说的第一步之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你尝试的结果?9 ^7 S/ z* a% d# v! ?1 O% Y! d; I" f5 d
/ ^' o+ \9 Q; @+ Z# ?/ D, `1 U& m$ X
/ g# g, M; i4 W1 @; B! l4 [# _ 案例:大四学生就业困惑
2 }7 n; F& ]; \8 q' q
7 S3 s$ d; `) R S$ K; J2 c) ~- }1 N+ ^$ E7 A' ^, R
问题思路:你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我的身份是辅导员,朋友,咨询者;你找我来的目的是倾诉(分享)、引导(明确内心)?如果换做是别人(榜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会如何做?他可能给你什么样的建议?你想象一下,工作5-10年之后的自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时候的你最想对现在的你说点什么?(付出是值得的)你现在的选择有几种?各种选择比较,得与失都有哪些?(没有用到)实现你的目标,你现在缺少的是什么?阻碍你填补“缺少”的是什么?你现在最有可能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你如何让我知道你的进展和改变?
$ v( }; g* l) |) M" W# [! E$ z- s: A. {
/ O$ u2 z6 N. o
咨询是提供一种可以帮助个体进行对内思考的关系,咨询师的强项在于思维,而不是充当专业顾问来集中解决问题。学生是个体,不是问题,辅导员的“咨询师”角色就是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关注个人多于关注问题(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解决问题的潜能)、关注支持多于关注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关注成长多于关注答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成为自己的样子),利用咨询技术讲解、现场演练、案例分析、方法归纳等帮助学生建立关系(倾听)—澄清问题(格式塔)—解决问题(认知)—具体行动(具体化)—反馈并陪伴(关注改变与合理期待),从而使辅导员自己在工作中有新的视角和思路,将辅导员工作不断创新。(王英 撰稿)( J+ L, B/ g# a, l
5 O- B5 m6 ?( l0 ]# J/ L
7 |+ _: G w2 O5 C
$ w9 W+ r3 ~7 C, |8 Q
8 Y5 r& ~5 o% F: [6 |* z
& X* i& b( c" I6 H" M/ B3 K( {
参考文献:& }4 Q6 |: I. A
3 m' U! Z/ w& u9 b; m, g9 ~5 d8 C" d% h o
1、 李淼.高校辅导员的咨询者角色定位【J】传承,2010.(5)9 V% h* U. F* \* S: k6 }& j
/ k8 h; G' U" r! r/ h$ [
) j: c0 `4 y# M- h) O
2、 李永慧.朱育红.徐光兴.高校心理咨询师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 s" q' I7 n( [: O: C3 A
1 Q$ J+ g8 `' x5 r7 c. j( {- G a# [" H' L) R) P' c& X- l
3、 习岫峰.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功能定位职业角色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2.2& z2 v9 m, e% h/ `7 A% ]
% w0 W( u {3 Q! `# ^
. Y0 ~& T% L/ j5 I; q 4、 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0 c' j( A6 |9 u3 T4 a2 m0 a5 I
3 N2 b- O3 W$ H, I+ q
8 {* ?- C7 t l9 I 9 c5 Q( s5 O9 B3 T' j4 c5 S, q
/ t! q0 H4 ^0 L/ a( e
; }% H( k- ?" K4 ^9 f8 b3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