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聊城人的公益平台-聊城人,聊城人缘来一家人,聊城老乡,聊城老乡会,聊城人在青岛,青岛的聊城人,聊城同乡会,在青岛的聊城人,漂流在外的聊城人,天南地北聊城人,聊城人自己的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4|回复: 0

天人合一古城居——东昌古城亮点探寻·居住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1 13: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当年的东昌古城,除了公衙、寺观、坛庙、书院、会馆等官用、商用建筑外,更多的是民居。虽说是“城里”,但在民居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这种令人向往的田园居住状态,还是不难觅到的。
  按照贫富程度,当年的民居可以分为豪宅大院、三进院落、四合院、土坯草房等。
  明清时期的聊城,文运大兴、文化昌盛、鸿儒巨宦鹊起,形成了“八家”世家大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任、邓、朱、傅、耿、杨诸家。由于年代久远,高墙深院,这些人家的居住情况少为人知。口耳相传至今的印象,除了阔绰高大的门楼、“宅第连云”外,就是这些人家大都建有私家花园。
  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合院”,门楼一般设在东南角,对着大门是影壁,左转进入院中。“四合院”分为正屋和厢房。正屋也称“堂屋”,大多坐北朝南,一般为三间,多是一家之长居住。正屋前两侧设东西厢房,两间或三间不等,晚辈居住。土坯草房虽然造价低廉,但由于是厚墙厚顶,冬暖夏凉,便于修补,不仅仅是贫穷人家修建,连一些崇尚简朴的富裕人家也会建造一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等,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古城居民十分注重在院落内引入自然风光,房前屋后多种树木。即便面积不大的小户人家,也要种植几株枣树、石榴等,取多子多福之意,充分表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从熟悉地方史的邓树堂、刘洪山、高文广等先生口中,我还了解到当年民居建筑的一些细节和术语。
  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墙垣式门等。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为做官人家使用,如意门、墙垣式门为一般人家使用。大门的门板有很多样式,门枢插入“门枕”中,门枕石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
  影壁,是用于遮挡视线和突出大门的墙壁。在大门外正对大门的叫“外影壁”;在大门左右修建的八字墙叫“燕翅影壁”;最常见的是建于大门内的“内影壁”。
  瓦房一般使用青砖、布瓦(因土布覆面而得名)。瓦房的承重部分多为框架结构,最常见的是“四梁八柱”。在此基础上,以“檩、椽、枋”架构出房顶框架。瓦房地面一般是砖铺。
  土坯房地面一般是土地面。为防止盐碱腐蚀墙壁,会在墙基上垒几层砖,再往上垒土坯,这几层砖就称为“碱脚”。
  综合被访者的说法可以感受到,传统民居对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日照气温、风向雨量,还有当地建材等,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同时,由经济实力决定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由礼制伦理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堪屿风水决定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宗教信仰决定的人与建筑格局之间的关系,都有充分的体现。当今遍布各地的楼宇,更注重私密、卫生、节能等,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钢筋水泥的大范围使用,也弱化了地域特征的差别。这样,我们就能渐渐理解老辈人的“合院情结”,并进而从中受到启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